《大堤曲》原文赏析

  • [
    táng
    dài
    ]
  • qiè
    jiā
    zhù
    héng
    táng
    hóng
    shā
    mǎn
    guì
    xiāng
  • qīng
    yún
    jiào
    wǎn
    tóu
    shàng
    míng
    yuè
    zuò
    ěr
    biān
  • lián
    fēng
    jiāng
    pàn
    chūn
    shàng
    liú
    beǐ
    rén
  • láng
    shí
    weǐ
    qiè
    shí
    xīng
    xīng
    chún
  • zhǐ
    xiāng
    yáng
    dào
    绿
    guī
    fān
    shào
  • jīn
    chāng
    huā
    míng
    cháo
    fēng
    shù
    lǎo

原文: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相关标签:爱情女子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的家住在横塘大堤,红纱衣衫散发桂花香,青云发髻在头上扎起,明月耳饰在两边挂上。莲风轻轻吹来,江畔一派春光。我站在大堤之上,挽留一心北去的情郎。郎君啊,你我同食鲤鱼尾,同食猩猩唇。不要思乡远想襄阳道,江面的归帆很少很少。今日恰似菖蒲开花,明朝枫树易老红颜易凋。

注释:大堤:襄阳(今湖北襄樊)府城外的堤塘,东临汉水。
妾:古时女子的谦称。横塘:地名,靠近大堤。一说横塘是指建业淮水(今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一个堤塘。
红纱:红纱衣。
绾(wǎn):把头发盘绕起来打成结。青云:喻黑发,髻如青云。髻(jì):发髻。
明月:即“明月之珠”的省称。珰(dāng):耳饰。穿耳施珠为珰,即今之耳环。
莲风:此指春风。
北人:意欲北归之人,指诗中少女的情人。
鲤鱼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欢乐的生活。《吕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襄阳道:北归水道必经之路。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绿浦,这里指水上。
菖(chāng)蒲(pú):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似剑形。肉穗花序圆柱形,生在茎端,初夏开花,淡黄色。全草为提取芳香油、淀粉和纤维的原料。根茎亦可入药。民间在端午节常用来和艾叶扎束,挂在门前。
枫树老:枫树变老,形状丑怪。这里表示年老时期。 《大堤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朝时期,襄阳是一个繁荣的城市,位于今天的湖北襄樊。城外的大堤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六朝以来就成为商船聚集之地。这里的繁忙景象和独特的历史背景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关注。

在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李贺南游吴楚地区,经过襄阳时,他被大堤上的繁忙景象所吸引,决定以这里作为乐府诗的题材。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体裁,以叙事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李贺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将这首诗写成了一首拟古乐府。

这首诗以大堤为背景,描绘了襄阳城外的繁忙景象。诗中通过描写商船的来往、人们的喧嚣和堤塘上的热闹场景,展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李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繁荣而喧嚣的时代。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襄阳大堤的景象,更是为了表达李贺对于唐朝社会的思考和感慨。在唐朝的繁荣时期,商业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浮躁。李贺通过描绘大堤上的繁忙景象,暗示了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以及他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这首拟古乐府以襄阳大堤为背景,描绘了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李贺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繁忙而喧嚣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景物的作品,更是一首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大堤曲》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大堤曲》是一首描写水乡船家女子爱情生活的乐府诗。诗中以一个住在横塘的美丽女子与北来商客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她们的相遇、相爱和别离的故事。

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女子的居所,横塘是当时商船往来聚集的繁华之地。通过《大堤曲》这一诗题,可以推测这里指的是大堤附近的另一横塘。诗中大堤横塘参差互用,互相指代。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女子透过红纱窗欣赏桂花的香气,以及她青云般的发髻和明月宝珠制作的耳珰,展现了她的美丽动人。

接下来的四句“莲风起”,描述了女子与北方商人相爱的经过。在春季,莲叶随风起舞,而北方商人因为两人相爱而停留在大堤,留连在女子的闺房中。接着,“郎食”两句以饮食之美来表达两人的情感纠葛和爱情生活的美好。在古代,猩唇鲤尾常被用来暗示男女情爱。

诗的结尾,女子劝对方珍惜眼前的欢聚,勿有远行别离之念。她以菖蒲花开于春末来喻女子易逝的青春年华,劝情人不要轻易离去。最后,诗人用花树喻人易老,表达了珍惜欢聚时光的意义。

与李贺其他作品的奇诡幻诞风格不同,《大堤曲》采用了乐府古体,以一个笃情女子的口吻写出了秦淮水边商女真挚而热烈的爱情生活。诗中运用了美言绮语,清丽动人,深得六朝乐府之妙。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怨之情,揭示了离多合少的苦楚。这种风格与《古诗十九首》的遗风相似。

总的来说,《大堤曲》通过描写水乡船家女子的爱情生活,展现了她们的美丽、真挚和热烈。诗中运用了乐府古体和美言绮语,给人以清丽动人之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哀怨之情,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苦楚。这首诗在描绘爱情的同时,也呈现了水乡的风景和人情。 《大堤曲》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贺的照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猜您喜欢

铜驼悲

唐代 李贺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还自会稽歌

唐代 李贺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高平县东私路

唐代 李贺

侵侵槲叶香,木花滞寒雨。今夕山上秋,永谢无人处。
石谿远荒涩,棠实悬辛苦。古者定幽寻,呼君作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