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学术上的争议。钱仲联认为这首诗是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创作的,当时李贺只有十六岁。而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将这首诗大致定为元和八年(813年)秋天(李贺当时二十四岁),李贺因病辞去了官职,回到故乡昌谷时创作了这首诗。
根据钱仲联的观点,这首诗是李贺年少时的作品。在这个时期,李贺正处于青春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美的追求。他的诗歌充满了狂放不羁的风格,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青春期的一次情感宣泄,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而朱自清的观点则认为,这首诗是李贺在二十四岁时创作的。在这个时期,李贺已经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因病而辞去了职务。回到故乡昌谷后,他可能感到了一种失落和迷茫,同时也对家乡的美景和宁静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回归故乡后的一次心灵抒发,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
无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李贺十六岁还是二十四岁时,它都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还自会稽歌》创作背景详情»
的传统。诗中没有明确的宫廷景象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以宫廷荒凉的景象来象征国家的沦败,以梦忆东宫生活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诗人的愁苦衰老和甘守屯贱的意愿,表达了他对君德的怀念和对危难贫贱的坚守。整首诗没有明言悲伤,但悲意却在字里行间充溢。
诗人通过探寻庾肩吾的前事,叹恨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诗人借用庾肩吾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刚劲之气的“羁臣”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事多变的感伤和困顿潦倒中的悲愤之情。诗人运用比物征事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杜牧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认为李贺能从庾肩吾的遭遇中探寻前事,表达了对古今未尝经道者的深深叹恨。诗人通过离绝远去的笔墨,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和困顿潦倒中的悲愤之情。
整首诗写得含蓄深沉,通过隐喻和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借用庾肩吾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刚劲之气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事多变的感伤和困顿潦倒中的悲愤之情。诗中没有明言悲伤,但悲意却在字里行间充溢。整首诗构思新颖,立意奇特,被杜牧誉为“古今未尝经道者”。
《还自会稽歌》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