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弟》原文赏析

  • shì
  • [
    táng
    dài
    ]
  • bié
    sān
    nián
    hòu
    hái
    jiā
  • jīn
    jiǔ
    xiāng
    shí
    shū
  • bìng
    yóu
    néng
    zài
    rén
    jiān
    shì
  • wèn
    niú
    pāo
    zhì
    rèn
    xiāo

原文: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相关标签:仕途抒怀怀才不遇愤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弟弟离别已经三年了,回家重聚已经过了一天多。
今晚喝的是美酒,离家时包着的书。
尽管身体疾病,但还能活着回来,这世界上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何必要问五木的名字和颜色,扔出去又管它是“枭”还是“卢”。

注释:
示弟:根据明弘治本《锦囊集》、徐渭批本《昌谷诗注》题下的“犹”字,可以知道他的弟弟名字叫犹。
一日:也有一作“十日”。
醁醽(lùlíng):一种酒的名字。
缃帙(xiāngzhì):浅黄色的包书布。
病骨:指病弱的身体。犹:也有一作“独”。
牛马、枭卢:古代有一种掷五木的博戏,五木的形状两头尖,中间平广,一面涂黑色,画牛犊作为花样,一面涂白色,画雉作为花样。凡是投掷五子都是黑色的。 《示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贺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辞去官职后,回到昌谷的家乡后创作的。在这个时期,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未能通过进士考试,因此李贺也感到失意和沮丧。他身体不好,病倒在昌谷,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可能是李贺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一种宣泄和发泄。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家乡昌谷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李贺的诗歌常常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风格,他善于运用形象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可能也是他在病中对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李贺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通过诗歌来宣泄和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乡昌谷的深情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生活的思考。 《示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围绕诗人归家后的心情展开。首先,诗人在前四句中表达了归家后的悲喜交织的心情。他失意归来,感到悲伤和怨愤,但与久别的亲人团聚后,又感到欣喜和宽慰。接着,诗人通过描述饮酒和阅读书籍的情景,展现了他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感情。然而,当他看到行囊里仍然是离家时带来的那些书籍时,他又不禁感到悲伤。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点染,诗人委婉地揭示了他在仕途上的失意。

接下来的四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写道自己身体不好,但仍能活着回来,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同时,他指摘了世事的卑鄙龌龊,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怀。这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诗人的感叹显得异常沉痛。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答弟弟关于考试得失的问话。他用赌博的比喻来表示自己对考试结果的漠不关心。他说自己应试作文就像是赌博,胜负已经决定,无需过问。实际上,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已经知道自己的失败,但他故意装作冷静和达观,这是一种悲极无泪的表现。他越是装作冷静和达观,他内心的悲愤就显得越加深沉激越。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章法和音韵上都很井然有序。诗人通过对句意的表面相对或相反的处理,展示了悲苦和欣慰两种情感,但整体的思想感情基调都是忧伤和愤激。诗人装作不介意,实际上是在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悲愤情感。 《示弟》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贺的照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猜您喜欢

咏怀二首

唐代 李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昌谷读书示巴童

唐代 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唐代 李贺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