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原文赏析

  • ·
    rén
    shēng
    chóu
    hèn
    néng
    miǎn
  • [
    dài
    ]
  • rén
    shēng
    chóu
    hèn
    néng
    miǎn
    xiāo
    hún
    qíng
    xiàn
    guó
    mèng
    chóng
    guī
    jiào
    lái
    shuāng
    leì
    chuī
  • gāo
    lóu
    shuí
    shàng
    cháng
    qiū
    qíng
    wàng
    wǎng
    shì
    chéng
    kōng
    hái
    mèng
    zhōng

原文: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相关标签:爱国思怀情怀忧愤子夜歌

鉴赏

为题材的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

词的上片以悲叹和感慨为起首,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愁恨。其中,“人生”一句既是对自己的感叹,也是对众生的抽象概括,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追悔。这种愁恨使得作者感到销魂,独自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和绝望。这种特殊的悲哀和绝望在词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第三句“故国梦重归”将前两句的愁恨感慨具体化和个人化,展示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深眷恋。然而,过去的欢乐和荣华只能在梦中重现,而这种重现只带给作者无尽的悲愁和哀情。当他从梦中醒来时,感慨万千,泪水难禁。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故国重游的愁思和现实情境的孤苦无奈,情绪复杂而深沉。

词的下片继续写作者对往日成空和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其中,“高楼谁与上”一句点明了作者的困苦环境和孤独心情。作者借登高以远眺故国,追忆故乡。然而,故国已不可见,即便可见也已不是当年之国,故乡也无法回到。这种无奈只能通过回忆来寄托。作者的“长记秋晴望”实际上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鸣。现实中的无奈和人生的苦痛让作者感到空虚和不堪回首,他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然而,这种迷惘中充满了无奈,作者对现实的迷茫和对过去的追忆交织在一起,使得词的情感更加复杂而深刻。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词中的情感复杂而深沉,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鉴赏详情»

五代诗人李煜的照片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猜您喜欢

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五代 李煜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梅花

五代 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五代 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