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
羞以嘉蔬,荐以清酌。
候颜已冥,聆音愈漠。
呜呼哀哉!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
存为世珍,殁亦见思。
嗟我独迈,曾是异兹。
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
识运知命,畴能罔眷。
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
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样呢?
注释:
丁卯年:农历六十年一个周期,丁卯年是其中之一,相当于公历的某一年份。
大雁南飞:大雁是候鸟,秋天时会南飞,表示季节的变迁。
陶子:指作者自己,陶渊明。
亡灵:指已故的灵魂。
茫茫大地,悠悠高天:形容广阔的天地。
葛布衣服:用葛布制成的衣服,表示贫困。
山谷中取水:指作者劳动的场景。
田园中总是有活可干:指农田中的农活。
乐从天道的安排,听任命运的支配:表示顺应自然和命运的安排。
格外珍惜时光:特别珍惜时间。
独行其是:独自行走,独立行事。
污浊的社会岂能把我染黑:指作者不受社会的影响。
退隐的生活:指隐居的生活。
善终:指在老年时平静地离世。
亲戚们清晨便来吊唁:指亲戚们早晨就前来悼念。
奔丧:指迅速前来参加葬礼。
宋国桓魋:指宋国的桓魋,他的墓葬非常奢侈。
汉代杨王孙:指汉代的杨王孙,他的墓葬非常简陋。
垒高坟:指修建高大的坟墓。
时光自会流逝:表示时间会自然流逝。
生前的美誉:指在生前的声望和名誉。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陶渊明在元嘉四年(427年)9月时的情景。当时,陶渊明已经63岁高龄,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感悟,于是总结归纳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的品格。他为自己写下了这篇祭文,旨在表达自己的节操和追求。然而,三个月后,陶渊明不幸逝世。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陶渊明在晚年时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超越,以及他在离世前对自己的告别。 《自祭文》创作背景详情»
,宁愿选择独自迈向异乡,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这种态度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坚守原则的品质,也体现了他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漠和超脱。
最后一节,诗人以“呜呼哀哉”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他感叹人生如梦如幻,如浮云般飘忽不定,而自己也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这种对于生命的无奈和无力,以及对于世间万物的虚幻和脆弱的认识,使整篇诗篇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悲凉的情感。
整篇诗篇以平淡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态度。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于清素生活的珍视和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同时,他也通过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揭示,呼唤人们珍惜当下,追求真实和自由。整篇诗篇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有真挚的情感表达,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