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评论,该诗评论了幽僻清冷的诗歌风格。文章首先指出了古今悲情的特点,以及诗中常见的秋虫和山鬼意象,然后将这两句解释为泛指所有类似风格的诗人,特别提到了孟郊和李贺。接着,文章引用了元好问的观点,认为穷愁本是人生不幸,但应该泰然处之,而孟郊和李贺的诗境却幽冷凄婉,与元好问的观点相背。元好问反对幽僻凄冷的诗境,认为应该追求壮美和自然。然后,文章转向评论后两句,指出这两句是在描述鉴湖春色,展现了开阔明朗、清新鲜活的境界,与孟郊和李贺的诗风迥然不同。最后,文章指出这首诗的批评对象并不仅限于孟郊和李贺,而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晚唐贫士文人,特别是与孟郊相似的一些诗人。整篇赏析通过对孟郊和李贺的诗风进行批评,表达了对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的不满,认为他们的诗境流于幽僻凄冷,没有盛唐开阔明朗的气象。 《论诗三十首·十六》赏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