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红梅》原文赏析

  • dìng
    fēng
    ·
    hóng
    meí
  • [
    sòng
    dài
    ]
    shì
  • hǎo
    shuì
    yōng
    kaī
    yàn
    chí
    lián
    bīng
    liǎn
    shí
    ǒu
    zuò
    xiǎo
    hóng
    táo
    xìng
    xián
    shàng
    shòu
    xuě
    shuāng
    姿
  • xiū
    xián
    xīn
    suí
    tài
    shì
    jiǔ
    shēng
    weī
    yùn
    qìn
    yáo
    shī
    lǎo
    zhī
    meí
    zài
    yín
    yǒng
    gēng
    kàn
    绿
    qīng
    zhī

原文: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相关标签:咏物梅花言志定风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红:淡红。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红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定风波·红梅》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时候,当时著名文学家苏轼因贬官被流放到黄州。在这个时候,苏轼读到了石延年的《红梅》诗,这首诗引起了他的强烈感触。受到这首诗的启发,苏轼随即创作了三首与红梅有关的诗。不久之后,苏轼将其中一首诗改编成了一首词,取名为《定风波·红梅》。 《定风波·红梅》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是一首赏析红梅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红梅的性格和特征,展示了红梅在艰难处境中的坚强和达观的品格。

词作以红梅的“好睡”为开端,表现了红梅的深藏暗香和期待。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通过“慵”字透露出来。红梅明白自己在严寒时节中独自含苞育蕾的不合时宜之感。红梅的外表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但只能自我顾恋,感叹“名花苦幽独”。

词作通过“冰脸”来描绘红梅的玉洁冰清,展现了红梅的仪表和超然之气。这赋予了红梅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引人深思。

词作的“词眼”部分通过绘形绘神的描写,正面展示了红梅的美姿丰神。红梅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同时也表现了红梅斗雪凌霜的孤傲本性。红梅“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仍保留雪霜之姿质,展现了红梅的真正魅力。

词作的下片部分继续对红梅进行渲染,表达了红梅的内在美。词中提到不应随世态而转移的闲淡雅致的心性,以及肌肤本应洁白如玉而不应该有酒晕。

整首词通过描写红梅的性格和特征,展示了红梅在艰难处境中的坚强和达观的品格。同时,词作也通过意境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上,这首词作描绘了红梅的美丽和坚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定风波·红梅》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观梅有感

元代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咏梅九首

明代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玉楼春·东山探梅

宋代 刘镇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