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柳才甦(sū)、雨方停,川流悠悠远去,不觉春天已徐徐到来。稚柳在雨中苏醒,春寒料峭,春意无多,冷暖不定。稚柳刚披上一层轻柔的绿纱,那老枝上自然还带着雪袭霜欺的痕迹驼褐色,初阳的微温还被浅浅的树荫遮挡,令人爱怜的初春的太阳,刚刚洒放出一些温暖,便被浅浅的树荫拚死遮挡。四十年来经历的人情世事,皆已随秋去春来的孤鸿疾飞而去,自身也与塘中的蒲苇一齐衰老枯黄,怎能知道将要去的地方前途如何,长久地沉思着站立在平坦的沙岸,追忆四十年前还是朱颜乌发的翩翩少年的时候,曾经游过的地方,这次重来令人思绪万千。
天似穹庐、四野处地天相衔,高大的乔木依然如四十年前,然而如今自己举足要踏上前方征途的时候,却是心境很不平静,时间变迁,重游故地,但人的心境迥然不同。追求和向往又在心底翻腾,羡慕像东陵侯召平与彭泽令陶渊明一样韬影晦迹、鄙视功名归隐林下的生活;以琴、书自娱,闲时依松赏菊,何况自己精力尚沛、两鬓尚无白发。由衷感谢当年的故交好友,他们亲来我下榻处,为我接风,邀我宴饮,执壶把盏,热情留我共同度过百花即将吐艳争芳的春天。故人的殷勤挽留反而让我这个疲倦无比的游子盼望着返家。
注释:
稚柳:嫩柳。指春来柳树发的新枝条。
苏晴:在晴光中复活生长。
故溪:往年(40多年前)经过的溪流。
歇:停息。
川迥(jiǒng):平野辽阔。赊:也是“远”的意思。
驼褐(hè):是说身上穿的驼毛里子的粗布衣服挡不住寒气,正喜太阳露头可以去除寒冷了,不料阴云却死死地挡住了阳光。褐,粗布短衣。
初日:初春的阳光。
轻阴:薄云。抵死:竭力。须:却。
孤鸿:孤雁。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鸿去。”句意为一生经历一去不返。
塘蒲:池中蒲草。南朝梁庾肩吾曾与皇子唱和,势沦败后避难会稽,后还家。
《西平乐·稚柳苏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心境。该词是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正月二十六日,周邦彦六十六岁时创作的。这也是周邦彦生前最后一首作品。词人在创作时表示自己感叹岁月的流逝,偶然间创作出了这首词,表达了一种飘零州县、垂老奔波、凄然伤痛的情感。 《西平乐·稚柳苏晴》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以描写景色为主,表达了词人对故地景色的留恋之情。词中使用了倒装的手法,使得词序变得精警,增加了词的艺术感。词人通过客观描写大自然的清新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清爽和愉悦。
下片则以景语为主,但情感却充满了抑郁之情。词人通过描述气候的变化对自己心情的影响,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迟暮和压抑。词中使用了一些诗句的引用,增加了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整首词通过描写景色和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词人对过去岁月的慨叹和对未来征途的迷茫。词中的动静景象充满了压抑,通过使用一气贯注的手法,词人锁定了沉闷的基调。词中的前后呼应和转折自然,表达了词人对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和抑郁。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展示了词人的才华和艺术表达能力。词中的描写和表达手法都很巧妙,使得词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西平乐·稚柳苏晴》赏析二详情»
析为三个州,即楚州、蜀州和巴州。这里用以形容词人远离家乡的心情。接下来的几句“千里江山如画,一时归梦如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远离家乡已经千里之遥,但却觉得故乡的江山如同画卷一般美丽,而自己的归乡之梦却如同烟雾一般虚幻。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下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接下来的几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描绘了词人眼前的景象。烟雾弥漫的江上让人感到忧愁,而千里之外的孤坟更是无处倾诉凄凉之感。这里的“孤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理解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无论是哪一种解读,都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最后几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则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期盼之情。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重温旧时的美好时光。他希望故乡的一切都依旧如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种对故乡的期盼之情,也是整篇词的主旨所在。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归乡的期盼之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情感抒发真挚而深沉,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整篇词以词人的个人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归乡的渴望,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西平乐·稚柳苏晴》赏析详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