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送灶即事》原文赏析

  • gēng
    sòng
    zào
    shì
  • [
    jìn
    xiàn
    dài
    ]
    xùn
  • zhī
    jiāo
    táng
    diǎn
    gòng
    bàn
    xiāng
  • jiā
    zhōng
    cháng
    shào
    huáng
    yáng

原文: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相关标签:节日习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供品仅有一只鸡,仅有胶牙糖,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顿,典当衣物度日。
注释:供品中只有一只鸡,以及后面的胶牙糖、瓣香等,是因为家中贫困,只能典当衣物来维持生活。
送灶:民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传说灶神一年一度要在这一天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因此这天晚上要举行送灶神的祭典。
即事:见事即兴而作。
只鸡:一只鸡。以及后面的胶糖、瓣香、黄羊等均为送灶供品。
胶牙糖:鲁迅撰有《送灶日漫笔》一文,其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饧,糖。
典衣:1896年10月鲁迅父亲周伯宜长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转入困顿,要靠“典衣”(典当衣物)来接续生活。
瓣香:焚香插入炉中,散似瓜瓣。
长物:多余的值钱物品。
黄羊:黄色,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一说祭黄羊可致富。 《庚子送灶即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根据谢邦华、张纯武和于瑞华合著的《鲁迅旧诗导读》中的内容而写的。这本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其中提到的这首诗是鲁迅在1901年2月11日晚上创作的,也就是按照旧历计算的1900年庚子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旧俗中的祭灶日之夜。

祭灶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庆祝。这个节日是为了祭祀灶神,以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中保佑家庭平安和丰收。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的灶台前摆放供品,如水果、糖果和饼干,然后点燃香烛,向灶神祈祷。同时,也会在家中进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和吃团圆饭等。

鲁迅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创作了这首诗,可能是受到了祭灶日的启发。他可能在家中的灶台前,感受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意义。这首诗可能是他对于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反思,也可能是他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希望。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首诗都是鲁迅在特定背景下的创作,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这个背景提供了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了解鲁迅作为一位作家和思想家的背景和影响。这样的背景信息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鲁迅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庚子送灶即事》创作背景详情»

猜您喜欢

一枝春·竹爆惊春

宋代 杨缵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清代 纳兰性德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

清代 纳兰性德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