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弯曲的月亮,指黄河弯曲的地方。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河道弯曲多变。溯流:逆流而上。思妇想要寄信给征人,但黄河的寒波滔滔,逆流而上十分困难。孤独寂寞:形容思妇的心情孤独而寂寞。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南唐末年,南唐皇帝李煜的弟弟李从善被宋朝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并留在宋朝京师。李煜非常想念他的弟弟,请求宋太祖让他回国,但未获允许。为了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哀念,李煜写下了这首登高文。据说李煜常常因思念弟弟而痛哭,这首词是他在弟弟入宋后未归时创作的。这个背景描绘了李煜对家人的深情和思乡之情,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创作背景详情»
《辘轳金井梧桐晚》是南唐李煜的一首词,通过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上片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辘轳、金井和梧桐三物,展现了女子秋思的意象。辘轳是女子汲水的工具,与思念的辗转反复相通,象征着女子思情。金井和梧桐都是常见的悲秋意象,与辘轳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的秋思。李煜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既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的期盼,又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的形象,引出岁华流逝、青春不再的悲哀。接下来的“几树惊秋”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更婉转、深沉,并使萧瑟的秋景与女子的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最后的“昼雨如愁”描绘了一天不停的细雨,如同弥漫在人心中的忧愁,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里的“百尺虾须在玉钩”指的是精美的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的遥望,将景物描写由室外转入室内。
下片以抒情为主,以“琼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虾须”,过渡自然。这里的“春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二是指远方心爱之人无消息,思念深情无法传达,“肠断白萍洲”,“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词中出现的“双蛾”之皱、回首、欲寄鳞游等动作,逐渐深化了思念之情。最后,女子决定以主动的诉说去打动对方的心,以唤回心爱的人。
整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将女子对远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描绘秋景和岁月流转,表达了岁华渐老、青春不再的悲哀之情。词中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赏析详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