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补充译文: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
花气:花的香气。
猧(wō):黄色小犬。
《春晓》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据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819年左右在虢州创作的。在这个时候,距离元稹初次遇见双文(即莺莺)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然而,在天将要亮、人半梦半醒的时刻,一声钟声引发了他对二十年前在寺庙中的情景的回忆。这种怀念和怅惘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心情起伏不定,久久不能平静,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 《春晓》创作背景详情»
《莺莺传》是一部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其中莺莺复张生信的情节深入人心。然而,元稹先生所赠的诗却未被收录在其中。这首诗被许多学者视为《莺莺传》的原始版本。
诗的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描绘了两个人深情相依的场景,然而天将拂晓,他们的幽会即将结束。接下来的一句“醉闻花气睡闻莺”描述了一个醉梦中的温柔乡,花香四溢,莺啼婉转,令人难以割舍。这两句互文连属,表达了醉卧时闻到花香和听到莺啼的美妙感受,语言巧妙。
第三句“??儿撼起钟声动”描写了一只黄色小犬撼动寺钟,打破了宁静的夜空。结尾“二十年前晓寺情的“寺””正是《莺莺传》中所提到的“普救寺”,是张生的居所。这个结尾与前三句所叙述的情景相呼应,也符合《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幽会的情节,即“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及明,睹妆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的幽会令人难以忘怀,这个结尾寓意深远。
陈寅恪先生认为,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春晓》所描写的是一段难忘的恋情,实际上是诗人元稹与莺莺之间的情感。说这首诗是《莺莺传》的原始版本并不过分。结尾的“晓寺情”与题目相呼应,渲染了主题,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内容、形式、体裁还是风格,都达到了和谐与统一的境界。
《春晓》赏析详情»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间的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出生于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是元宽,母亲是郑氏。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的十四世孙。
在早年,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致力于创作新的乐府诗。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试图通过创新和改革,使乐府诗重新焕发活力。
元稹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被誉为“元白”,与白居易并称。
元稹的生平和事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
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
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
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
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
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
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