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清明节和上巳节的时候,正是欣赏西湖美景的好时候。眼前是一片繁华景象。湖边拥挤着人们争相通行,有人在争夺道路。一辆装饰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日暮时分,朋友们相互告别离去,有清醒的,有醉醺醺的,彼此招呼着,喧闹不已。游客们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曲,湖堤也变得歪斜起来。从西湖弯曲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盛开的鲜花。
注释:
上巳:古代节日,按照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这一天人们常到水边游玩,以消除不祥之气。
争道:游客和车辆争先通过道路。
朱轮:车轮上涂有红漆。古代官员所乘坐的车辆,车轮上涂有红漆。
钿车:车子上嵌有金丝花纹作为装饰。这句话是指装有红漆轮子的钿车在绿柳下驶过。
相将:相互相随,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欧阳修对颍州西湖的深情以及他在颍州的生活经历。在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被任命为颍州知州,并与梅尧臣商议购买颍州的田地,为将来退居颍州做准备。在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被调任亳州,但他特意绕道颍州,这是为了制定回归颍州的计划。他发现了自己在南京以后创作的十余首诗,这些诗都是为了表达他对颍州的思念之情。数年后,欧阳修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实现了自己回归颍州的愿望。在几次游览颍州后,他创作了十首《采桑子》之一。这首诗是他对颍州西湖深情的表达。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创作背景详情»
华的景象,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词中通过描写游人返归的情景,展现了游春的欢乐气氛。词人以自己乘坐朱轮钿车加入春游队伍,生动地描绘了西湖岸上车如流水、人如织的热闹场景。词中还提到了古人游春的习俗,如采花簪头,使词中的景象更加丰富多彩。整首词以清明时节和西湖为背景,通过描绘游春的盛况,展现了西湖之美。词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欢乐气氛,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鉴赏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