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谁能真正理解西湖的美丽呢?无论何时都是一幅美景。游客们乘坐着马车来到这里,在花丛中畅饮美酒,用醉眼欣赏风景,直到心满意足才离去。
谁知道站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边只有一点存在。
注释:采桑子:这是一种词牌名,也叫做“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它有四十四个字,前后两段各有三个平韵。
飞盖相追:这是引用了曹植的《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这里的盖指的是车篷,飞盖指的是奔驰的马车。
玉卮:这是用玉石制成的杯子。卮是指用来饮酒的圆形器皿。
阑干:最初指的是一种用竹子、木头或其他材料编织的遮挡物。后来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在这里指的是水气交错的样子。
晖:指的是阳光。
沧洲:指的是水边的陆地。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欧阳修晚年时期的情况。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定居在颍州。在这个时期,他与梅尧臣相约一起购买了颍州的田地,为了日后能够退居颍州做好准备。经过数年的努力,欧阳修最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并如愿回到了颍州。在他几次游览颍州之后,他创作了十首《采桑子》之一的词作。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描述和评价。词人通过动静交错的手法,以动态描绘了西湖一年四季的美景和游人络绎不绝的景象。词的上片介绍了西湖的优点,即一年四季风景皆佳,每天不论是早晨、中午还是黄昏,都有各自的特色景色。因此,西湖成为了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下片则强调了黄昏时刻的美景,词人倚栏向西天远眺,观赏着斜阳下的芳草和远处的水烟,同时还描绘了水边草地上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这些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惬意的氛围。整首词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示了词人出色的艺术功力。赏析最后指出,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展现了词人在写景方面的高超技巧。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赏析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