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幽深少人的山林中,积雪融化后的水汇入小溪,水位不断上涨。游客们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去到对岸。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注释:琅琊溪: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的一条溪流。
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寄全椒山中道士》中写道:“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古槎(chá):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溪源:溪水的源头。
但见:只看见。
《琅琊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欧阳修在担任滁州太守期间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在公元1045年(北宋仁宗庆历五年)创作的,当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在滁州期间,他对琅琊山上的景点非常欣赏,并且进行了品评。因此,他写下了一组诗,其中包括了《琅琊山六题》。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部分,题咏了六处胜景,包括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和惠觉方丈。 《琅琊溪》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描绘了琅琊溪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诗中首句点明了春天已经到来,雪融水涨。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游客们在小桥上观赏溪水的情景,展示了他们对美景的追求。作者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的溪水,对溪水的源头产生了好奇心。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诗中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琅琊溪》赏析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