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
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
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
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
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
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
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
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
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译文一: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不再为他母亲守孝(守孝期满)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
《泷冈阡表》译文及注释详情»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他在公元1049年至公元1054年间创作了《先君墓表》。这篇墓表是为了纪念他的祖先而写的,记录了他们的事迹和功绩。欧阳修对这篇墓表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
后来,欧阳修在公元1070年被任命为青州知州。在担任这个职位期间,他对《先君墓表》进行了精心修改,并最终将其改名为《泷冈阡表》。他将这篇墓表刻在了他父亲的墓道前的石碑上,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怀念。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对祖先的一种追思和纪念,也是他对家族历史的记录和传承。通过这篇墓表,欧阳修向后人展示了他家族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这篇墓表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欧阳修对家族传统和家族荣誉的重视。他通过精心修改和刻碑的方式,将祖先的事迹永远地留在了世人的记忆中。这不仅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也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成为了一部重要的家族史书,对后人了解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泷冈阡表》创作背景详情»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的一篇精心之作。文章以作者父亲的生平为主线,通过太夫人郑氏的言语来展示父亲的仁心惠政和母亲的德妇节。文章的构思巧妙,通过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的写作方法,使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文章的文风舒缓平实,态度谦恭平和,实事求是,使其与那些浮华失实的谀墓文字相比黯然失色。
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父亲葬后六十年才写这篇阡表的原因,即“非敢缓也,盖有待也。”这两个字“有待”是全文的纲领,也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根据《宋史?职官志》的规定,子孙显贵可以追封赠爵,而追封的世数和赠官的阶级高低则取决于子孙的官位。因此,作者需要等待自己显贵,荣宗耀祖,然后才能上阡表,以告慰先灵。
文章的第二段则以“有待”为中心,通过太夫人口中的“知”字来追述亡父的行状。这一段文章如水之开闸,随势而走,分叉奔流。太夫人反复提到的“知汝父之能养”和“知汝父之必将有后”等词语,使读者对亡父的品德和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真情实感的描写,展示了父亲的仁心惠政和母亲的德妇节。文章的文风平实,态度谦恭,实事求是,使其与那些浮华失实的谀墓文字相比更加真实可信。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父亲的追忆和表彰,也是对母亲的颂扬,展示了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
《泷冈阡表》评析详情»
最后,欧阳修的母亲还提到了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他不仅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还是一个慈爱的丈夫和父亲。他对母亲和儿子都非常关心和照顾,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总是尽力给予他们最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对父亲的追忆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他通过母亲的叙述,将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他的孝顺、仁厚和廉洁的品质。同时,他也向读者展示了母亲的坚强和优秀,她在困境中坚守节操,将儿子抚养成人,并且谨记丈夫的遗训,给予儿子良好的教育。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它不仅是对父亲的追忆,也是对母亲的赞美和敬意。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传递了对家庭价值观的思考和传承的重要性。
《泷冈阡表》赏析二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