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注释:
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节物:节令风物。
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秋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事务的复杂情感。首联通过反问句式,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秋天的景物虽然美好,却让人感到沮丧?颔联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衬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颈联告诉我们,诗人因为对国家事务感到悲伤,连双鬓都因此而变得苍茫。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思想,暗示了诗人心绪黯然的原因。
秋天是草木黄落、原野萧条的季节,这样的景象最容易触动离乡别井的人的伤感,勾起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许多文人墨客从自己的身世经历出发,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表达了他们思乡怀人的感慨。黄庭坚的《秋怀》就是其中的佳作。这首诗并没有凭借秋色来表达离别的情感,而是借助秋景来表达他们对国家的忧虑,格调高雅。
欧阳修的诗的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通过反问句的方式,点明了作者既热爱自然又心情黯然的矛盾。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丰登、山果成熟、菊花盛开的季节。这样美好的季节本应让人欣喜,为什么反而让诗人感到忧伤呢?颈联回答了这个问题:“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诗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节俭,而现在却有了丰厚的官俸,所以他的“感事”显然不是个人生活上的事情,而是国家大事。如果说上句还有些含糊其辞,那么下句就更加明确了:所谓“包羞”,就是指诗人羞于享受这种虚浮的富贵生活。
《秋怀》鉴赏详情»
鉴赏二:
这首诗以反问的方式开篇,突兀而引人注意。通常写秋思的诗作,都会强调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给人一种悲凉肃杀的感觉,然后再写出内心的悲怆。而欧阳修的这首诗却不同,他首先问道:谁说秋天的节令风物不好?接着又问:节令风物并没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我会感到无限的悲伤沮丧呢?这种反问的方式使诗充满了悬念。
按照常理,诗接下来应该回答上面的问题,写出自己的黯然情怀。然而,第二联却突然转换了重点,开始写节物之好。这种思想上的跳跃成为江西诗派的一大特点。诗中将秋景描绘得非常美丽:猎猎的秋风吹动着酒旗,细雨滋润着黄菊。这十个字清晰通透,情感幽折,将秋天迷人的景色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向往。
欧阳修的诗作以平易著称,不事雕饰,洗尽铅华。这联名句没有使用系词,没有任何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描绘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弃爱之情。这两句诗不仅在情感上与南朝二谢山水诗韵相近,而且在诗律上也接近杜甫的作品。诗中不仅有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自然美景,还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的市井侧影,精炼而清新。
颈联回答了第四句的问题:“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要理解这两句,首先需要了解“感事”和“包羞”的含义。诗人从小家境贫寒,生性节俭,而现在已经有了丰厚的官俸。因此,他的“感事”显然不是个人生活上的事情,而是国家大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自己的愧疚之情。
整首诗通过反问、转折和回答的方式,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表达出来。同时,诗中对秋景的描绘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首诗在思想上独具特色,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秋怀》鉴赏二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