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无法等到煮饭就必须向官府报到,怎敢违背王事规定的期限?连夜乘船从江夏出发,一觉醒来已经到达汉阳城。麻烦乡里邻居赶来送行,杯盘里倒的酒有浊有清。我只应该在瘴疠之地老死,难得再有机会回报故人的深情。
注释:鄂渚:相传在今湖北武昌黄鹤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隋置鄂州,即因渚得名。世称鄂州为鄂渚。汉阳:今属湖北武汉。亲旧:犹亲故。短句:古代的七言诗歌,人们习惯称长句,五言则为短句。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来不及将生米煮熟。淅,淘过的米。敢:岂敢。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程:期限。“宵征”句:是说连夜从武昌出发。宵征,夜行。追送:偏义复词,实指“送”,殷勤地送别。浊清:偏义复词,实指“清”,清香的好酒。瘴乡:南方瘴疠之地,易使人生病。这里指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老:终老,到老死去。答:报答。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晚年被贬往宜州之前,曾经居住在鄂州和沙市。这首诗是他在乘船赴贬所的途中所作,时间是崇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晚,正值严冬。
黄庭坚在晚年被贬往宜州之前,曾经居住在鄂州。鄂州是一个繁华的城市,黄庭坚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被贬去了宜州,这是一个瘴疠之地。贬谪之地的艰苦环境和严寒的冬天使黄庭坚倍感寂寞和无奈。
在乘船赴贬所的途中,黄庭坚写下了这首律诗。诗中表达了他对离别故土和远离亲人的痛苦之情。他用凄凉的词句描绘了严冬的寒冷和船行的艰辛,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诗中还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展现了黄庭坚晚年的心境和生活状态。他在贬谪之地的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这首诗也反映了黄庭坚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抗。尽管他身处逆境,但他仍然坚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是黄庭坚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黄庭坚的创作背景和他晚年的生活状态。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创作背景详情»
末联“转”,转折到诗人感慨自己的境遇和无法报答故人情的心情。颈联“合”,将邻里送行的情景描写出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情厚意。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时间、地点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紧迫离开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友谊的珍视也在诗中得到了表达。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