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瞻和陶诗》原文赏析

  • zhān
    táo
    shī
  • [
    sòng
    dài
    ]
    huáng
    tíng
    jiān
  • zhān
    zhé
    lǐng
    nán
    shí
    zǎi
    shā
    zhī
  • bǎo
    chī
    huì
    zhōu
    fàn
    yuān
    míng
    shī
  • péng
    qiān
    zài
    rén
    dōng
    bǎi
    shì
    shì
  • chū
    chù
    suī
    tóng
    fēng
    weì
    nǎi
    xiāng

原文: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相关标签:写人赞美抒情苦闷

译文及注释

译文: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时的执政者想要杀死他。他在惠州吃饱了饭,又认真地和了陶渊明的诗。陶彭泽是永远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苏的出仕与陶的隐居,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注释: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
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对和。
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
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
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现今广东省惠州市。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担任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处:隐居田园。 《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常州,以及在崇宁元年(1102年)被罢官的情况。当时的相赵挺之对诗人苏轼怀有敌意,甚至想置他于死地。在这种背景下,诗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这首诗可能是苏轼对自己遭遇的反思和对苏轼的致敬,也可能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抗议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情境,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跋子瞻和陶诗》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精华所在。整篇赏析通过对诗中每句话的解读,揭示了诗人对苏轼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述苏轼被贬谪的经历和执政者的残酷打击,展现了苏轼超然洒脱的精神境界。他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食细嚼,继续创作诗歌。这种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表现,使得苏轼与陶渊明的人品相契合。诗人通过将苏轼与陶渊明相比较,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之情。最后,诗人指出苏轼写了一百零九首和诗,但他专注于描绘苏轼的胸怀,将苏轼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表达了苏轼与陶渊明在精神风格上的相似之处。整篇赏析通过细致的解读,展现了诗人对苏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跋子瞻和陶诗》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照片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

猜您喜欢

杂诗七首·其一

宋代 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题胡逸老致虚庵

宋代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宋代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