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绵延的城墙上城楼高百尺,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我始终向往将来成就一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白发,乘一只小船归隐江湖。
我没料到小人们会把“腐鼠”一样的小利当成美味,竟然对鹓雏猜忌个没完。
注释:
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
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谢朓《随王鼓吹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枝外:一作“枝上”。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此句写登楼所见。
贾生:指西汉人贾谊。《史记·贾生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又《汉书·贾谊传》载: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李商隐此时27岁,以贾生自比。
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李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永忆:时常向往。江湖归白发:年老时归隐。
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李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不知”二句: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
《安定城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835年,王茂元成为泾原节度使的时候。公元838年,李商隐考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但因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而落选,失望地回到泾源。正值春风吹拂柳树婆娑的季节,李商隐登上泾源古城头的安定城楼,远眺四周景色,心情郁闷,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遣怀的诗作。 《安定城楼》创作背景详情»
内容来看,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在仕途受阻、遭到谗伤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坚定的胸怀和高远的抱负。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
首先,诗中的颈联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平生抱负,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用笔力遒劲,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无穷感慨。
接着,诗中的两句登楼即景,描绘了作者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望绿杨树边的洲渚。这一景象使得诗中的豪情壮志和感慨更加生动。
然后,诗中的两句以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人自比,表达了作者与他们一样年轻却遭遇困顿的心境。这种比拟非常贴切,展现了作者的处境和心情。
最后,诗中的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志趣和抱负。尽管作者遭遇困顿,但他的凌云之志未减损。他怀念江湖的自由和淡泊名利的心境,同时也怀抱着建立功业的宏愿。这两者虽然看似相反,但实际上相辅相成,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景物、自比古人和抒发志趣,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保持坚定抱负和高远抱负的精神。诗中的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值得赞赏。
《安定城楼》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