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芦叶沙沙作响,已经到了盛夏时分,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
从前我曾经是半纪漂泊的江南客,今日第一次成为弘农县的关外民。
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
行人都已经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注释: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
梢梢:形容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李商隐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调补宏农尉,宿盘豆驿馆,对梢梢丛芦,感怀而作的《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表达了自己因被贬斥而心怀郁勃,同时又思念家乡和母亲的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远游不遇的悲伤之情。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创作背景详情»
一种深沉的情绪氛围。整首诗以丛芦为线索,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荒野孤驿中的孤独和郁闷,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首联描写了夏日深处的芦叶和邮亭,通过描写景物和行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燥郁闷。颔联回顾了诗人曾经的江南客身份和如今的关外心境,通过对比昔日的自信和如今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沧桑和无奈。颈联通过描写思子台边的风和玉娘湖上的月,营造了夕暮景色的凄凉氛围,表达了诗人半生生涯的坎坷和暗淡。尾联以清声和夜砧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在途中的寂寞和郁闷,通过丛芦的喧响和荒城的砧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丛芦的描写和对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荒野孤驿中的孤独和郁闷,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诗人通过描写景物和行状,表达了内心的烦燥郁闷和无奈,通过回忆过去和思考未来,展现了诗人的沧桑和无奈。整首诗以丛芦为线索,通过映衬渲染,萧瑟的芦叶喧声的描写蕴含深远的情致,抒发了诗人不尽的怅惘。整首诗通过描写景物和抒发内心,展现了诗人在荒野孤驿中的孤独和郁闷,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