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寄王卿》原文赏析

  • dēng
    lóu
    wáng
    qīng
  • [
    táng
    dài
    ]
    weí
    yìng
  • pān
    lín
    hèn
    tóng
    chǔ
    yún
    cāng
    hǎi
    qióng
  • shǔ
    jiā
    zhēn
    chǔ
    qiū
    shān
    xià
    jùn
    jīng
    zhēn
    hán
    zhōng

原文: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相关标签:登山抒怀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面对着苍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无限情思。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楼(lóu):指滁州北楼。
王卿(qīng):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
阁(gé):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
恨不同(tóng):恨不能共同踏阁。
楚云沧海:指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
数家(shǔ jiā):极言人烟寥落。
砧(zhēn)杵(chǔ):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登楼寄王卿》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与王卿曾经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的情景,但后来两人分隔南北,诗人对王卿非常挂念。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眼前的景象荒凉而寂寥,引发了他无尽的感慨。他不禁回忆起过去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诗。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对王卿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也可能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整个创作背景营造了一种寂寥、思念和回忆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动机。 《登楼寄王卿》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意象,代表着别离和思念。而荆榛和寒雨则象征着凄凉和忧伤。通过描绘这些景物,诗人将自己的离愁别恨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

整首诗的节奏和用词都非常巧妙。开头的两句采用了节奏缓慢的句式,使诗句流畅而舒缓。而后两句则突然转变,用冷漠的笔调描绘了凄凉的景象,给人一种突然的冷感。这种节奏上的变化,与诗中表达的情感相呼应,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偶和自对的手法,增加了诗句的韵律感。例如,“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在句中形成了自对,使诗句更加和谐。同时,在对偶成分之间略长的停顿,使整个句子更加从容不迫。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离愁别恨和凄凉景色,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运用了巧妙的节奏和用词,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对离愁别恨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佳作。 《登楼寄王卿》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照片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他的诗集有10卷本的《韦江州集》、两卷本的《韦苏州诗集》以及10卷本的《韦苏州集》。除了诗歌之外,他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至今。

韦应物因曾担任苏州刺史而被世人称为“韦苏州”。他的诗风以恬淡高远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韦应物的诗作多以山水、花鸟、田园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他的诗作也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倡导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尽管韦应物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下来,但这篇散文《与高适旧集》却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这篇散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韦应物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无法得知,但他的诗作和散文作品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代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寒食

唐代 韦应物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燕居即事

唐代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