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江面上空阔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绿。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注释:旷:空阔。
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
岫(xiù):山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 “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早春野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勃是唐代初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曾经在沛王府担任过官职,但因为某种原因被斥出王府,被迫离开了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在高宗乾封年间,也就是公元666年至667年期间,王勃流落到了巴蜀地区,成为了一名客居他乡的人。
在这种流离失所的境遇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悲伤和忧郁的情绪之中。然而,王勃在这首诗中却展现出了明快的心态。这种明快并不是他对逆境的无视或者逃避,而是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的体现。
王勃在诗中可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可能用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他也可能通过诗歌来寻找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此来面对流离失所的生活。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王勃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窗口。尽管他身处陌生的环境,但他并没有被困境所压倒,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种乐观和坚韧的精神,不仅是王勃个人的品质,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人格的一种典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王勃的诗歌创作和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观。
《早春野望》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了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诗中通过描写水和山的景色,展示了广阔的背景,突出了诗人在异地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人通过远望的方式,描写了春光和迷人的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与杜甫和王勃的诗作有相似之处。诗人通过纵目远望的方式,描写了春光,展现了淡淡的乡愁。尽管诗中没有直接提到思乡,但通过一望再望的描写,思乡之情已经在字里行间中得到了反映。整篇赏析对诗的内容和表达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早春野望》赏析详情»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子安,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此外,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滕王阁序》等。
然而,王勃的生命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结束了。当时他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时溺水而死。这个意外的悲剧使得王勃的才华和潜力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