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春》原文赏析

  • chūn
  • [
    táng
    dài
    ]
    wáng
  • xīn
    qiān
    juàn
    chūn
    shì
    cháo
    guī
  • hái
    shāng
    beǐ
    yuán
    chóng
    jiàn
    luò
    huā
    feī

原文: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抒情伤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已经厌倦了追逐名利的心,春天到来时,我只想回家。

北园里的景色依旧令人感伤,我又看到花儿飘落,纷纷扬扬。

注释:羁:系住,留下。倦:厌烦,疲倦。春事:春天的景物。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代表凋谢的花朵,人的衰老和飘零。 《羁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创作情境。这首诗与作者王勃的另一首作品《山中》相似,都是在他旅居蜀地时创作的,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作者在离开长安后的态度看似洒脱,但内心却十分复杂。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通过欣赏蜀地山水名胜来消解内心的积愤。然而,南国的物候也给诗人增添了许多乡愁和烦忧。 《羁春》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羁春》是王勃的一首诗作,通过描写春日归来与为客在外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通过春日已归而人犹滞留不归,将王勃为客在外的心神写得神伤情悴。其中,“春事一朝归”借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来比喻为客羁留在外的时间一下子就过了一年。而“客心千里倦”一句则强调远在千里为客的神伤情悴,表达了对于远在千里为客感到厌倦,因此觉得神伤情悴。长久以来因为远在千里作客不得归而神伤的情怀,在眼见春日一朝而归的情景对比下,心灵自然显得益加憔悴恍惚。

接下来的两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则写出春日重回,春花重开又谢,但是作者羁留在外为客的情况根本没有改变。其中,“重见落花飞”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为客,千里外度日如年的心思表达出来。整首诗起笔壮阔而有劲,文字修辞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达十分浑厚,已具有盛唐诗的雏形。

与王勃的另一首诗作《山中》相比,《羁春》的韵脚完全相同,但两诗抒写的都是客愁旅思,写诗的季节和环境不同。因此,两诗的情虽同而景则异,《山中》诗用秋风起、黄叶飞的景色来烘托情意,《羁春》诗则用春事了、落花飞的景色来烘托情意。两诗的写法也有不同之处,在《羁春》诗中,情与景交错出现、杂揉在一起。相比之下,《山中》诗的笔墨更加劲健,意象更加浑成,句格也更加成熟;《羁春》诗则略显柔弱显露,而且是一首失粘的律绝。然而,两诗合参,彰显了作者的羁旅之情。 《羁春》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王勃的照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子安,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此外,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滕王阁序》等。

然而,王勃的生命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结束了。当时他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时溺水而死。这个意外的悲剧使得王勃的才华和潜力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麻平晚行

唐代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仲春郊外

唐代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采莲曲

唐代 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