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风猎猎,立马在越王台上,想起历史上的人物,龙蛇混杂,真是悲哀。
补充汉字译文:秋风猎猎,立马在越王台上,想起历史上的人物,龙蛇混杂(hùn zá),真是悲哀。
注释:越王台:一名粤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是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治事处的遗迹。
混混蛇龙:意谓龙蛇混杂,贤人和小人混在一起,难以区分。
十七史:宋时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劫:佛教名词,劫难。
轮回:佛教语,意为流转。佛教沿用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认为众生一直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故称轮回。
天问:《楚辞》有《天问》,为屈原心怀愤懑向天发问所作,提出宇宙问题、历史问题、人生问题等。
临睨(nì):从高处向远方眺望。
《秋登越王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康有为在1879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国势风雨飘摇的局面,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广东成为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康有为在22岁时第一次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涉猎了一些欧美典籍,并游历了香港。这次经历开启了他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这首诗是康有为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的越王台上,迎着欧风美雨,站在高山之巅,渴望展示自己才华、追求卓越的咏怀之作。 《秋登越王台》创作背景详情»
《登临越王台》是康有为的一首诗,通过描写登临越王台所见的风云变幻,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期待。诗歌气势磅礴、风格雄健,展现了康有为独特的艺术个性。
诗的开头两句“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凸显了一个忧时伤世的青年志士的形象。秋风猎猎,立马高冈,他目睹着混沌的局势,内心激荡澎湃。诗中的“混混蛇龙”寓意着世道陵夷,混乱不堪,英雄人物被埋没在草莽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反思了民族历史上的灾难。王朝的兴衰从何说起,大千世界经历了多少次浩劫。“十七史”是指清朝的历史,诗中的“从何说起”暗示了这段历史的不堪回首。从康乾盛世到光绪末年,国运经历了辉煌和衰落,最终沧海横流。“三千劫”将佛教的时空观念浓缩到了一个短暂的历史瞬间,特指鸦片战争以来民族蒙耻的历史。灾难频繁,浩劫惨重,仿佛经历了三千次劫火的焚烧,堕入了酷烈的生死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孤愤之情。大地山河疮痍满目,古老的天朝上国即将被现代文明所吞没,诗人仰首苍穹,抚膺浩叹。“腐儒”是诗人自称,他像杜甫和龚自珍一样,以此表达自己特立独行、不徇世俗的个性。“大地山河”叹息祖国的锦绣江山,曾经龙蟠虎踞,雄视一世。然而,列强觊觎,现代文明跨海而来,天朝的残梦破碎。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力挽狂澜的爱国情怀,同时展现了他的时代敏感和开放意识。他俯瞰八荒,眺望青天浩荡,云海苍茫,无边无际,横跨重洋,令人与飞云俱远。他不可能坐在窗前,安于现状,而不思雄飞寰宇。最后一句交织着郁勃和激越的情怀,慨叹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风云变幻的景象,反思历史的沧桑,表达了诗人对当今时局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期待,展现了康有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秋登越王台》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