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西晋王朝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当时的局势非常混乱,各个军阀割据势力乘机崛起,日夜争斗不休。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注释:
这首诗是李白游历金陵谢安墩时所作。冶城:相传是三国时吴国的铸冶之地。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谢安墩:在金陵城东半山报宁寺的后面,谢安曾和王羲之同登此墩,后称为谢安墩。
晋室,指西晋王朝。横溃,引申为政权崩溃,这里是指西晋皇族争权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
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朝昏,日日夜夜。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译文及注释详情»
此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天宝末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的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乱,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在这个背景下,爵人联想到了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这是西晋末年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动乱。他也联想到了谢安墩,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在澍安之乱中挺身而出,挽救了危局。
诗人深感谢安在乱世中所展现出的英雄壮举,他对谢安的救国行为深感敬佩。同时,诗人也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无奈和失落。他怀才不遇,有着满腔的抱负,却无处施展。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对谢安的敬仰。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创作背景详情»
火热的英雄事迹。诗人通过描述谢安访古迹的场景,将读者的视线从历史中拉回到现实,使得谢安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活。诗中提到的“冶城”是指谢安的故乡武陵,这里既是谢安的出生地,也是他的归宿之地。诗人通过描绘冶城的景象,表达了对谢安的敬仰和赞美。冶城高耸的地势和寂静的环境,与前文中的乱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谢安的伟大和卓越。诗人还提到了王羲之,他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谢安的好友。王羲之在冶城劝谢安担当国家危难的重任,这一幕更加突出了谢安的英雄气概和责任感。最后,诗人以“归入武陵源”作为结尾,表达了谢安回归故乡的意象,也暗示了谢安功成名就、功成身退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谢安英雄事迹的赞美,展现了乱世中英雄的崛起和拯救苍生的伟大壮举,同时也表达了对谢安的敬仰和景仰之情。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