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原文赏析

  • dēng
    jīn
    líng
    chéng
    西
    beǐ
    xiè
    ān
    dūn
  • [
    táng
    dài
    ]
    bái
  • jìn
    shì
    héng
    kuì
    yǒng
    jiā
    suì
    nán
    bēn
  • shā
    chén
    máng
    máng
    lóng
    dǒu
    cháo
    hūn
  • fēng
    hàn
    cǎo
    tiān
    jiāo
    zhōng
    yuán
  • zhé
    jiàng
    gǎn
    tuí
    yùn
    yún
    péng
    feī
    fān
  • liàn
    zhào
    chǔ
    guó
    jīng
    lián
    hǎi
    mén
  • 西
    qín
    bǎi
    wàn
    zhòng
    jiǎ
    yún
    tún
  • tóu
    biān
    tián
    jiāng
    sǎo
    lún
  • huáng
    yùn
    yǒu
    fǎn
    zhèng
    chǒu
    hún
  • tán
    xiào
    è
    héng
    liú
    cāng
    shēng
    wàng
  • chéng
    fǎng
    访
    yóu
    yǒu
    xiè
    ān
    dūn
  • píng
    lǎn
    zhōu
    xiǎn
    gāo
    biāo
    jué
    rén
    xuān
  • xiǎng
    xiàng
    dōng
    shān
    姿
    miǎn
    huái
    怀
    yòu
    jūn
    yán
  • tóng
    shí
    jiā
    shù
    huì
    cǎo
    liú
    fāng
    gēn
  • bái
    yìng
    chūn
    zhōu
    qīng
    lóng
    jiàn
    cháo
    tūn
  • yún
    zài
    tái
    qīng
    shǔ
    fán
  • lái
    zhuó
    qīng
    shù
    míng
    yuán
  • gōng
    chéng
    guī
    líng
    yuán

原文: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相关标签:游记登高理想景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西晋王朝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当时的局势非常混乱,各个军阀割据势力乘机崛起,日夜争斗不休。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注释:
这首诗是李白游历金陵谢安墩时所作。冶城:相传是三国时吴国的铸冶之地。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谢安墩:在金陵城东半山报宁寺的后面,谢安曾和王羲之同登此墩,后称为谢安墩。
晋室,指西晋王朝。横溃,引申为政权崩溃,这里是指西晋皇族争权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
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朝昏,日日夜夜。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天宝末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的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乱,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在这个背景下,爵人联想到了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这是西晋末年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动乱。他也联想到了谢安墩,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在澍安之乱中挺身而出,挽救了危局。

诗人深感谢安在乱世中所展现出的英雄壮举,他对谢安的救国行为深感敬佩。同时,诗人也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无奈和失落。他怀才不遇,有着满腔的抱负,却无处施展。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对谢安的敬仰。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火热的英雄事迹。诗人通过描述谢安访古迹的场景,将读者的视线从历史中拉回到现实,使得谢安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活。诗中提到的“冶城”是指谢安的故乡武陵,这里既是谢安的出生地,也是他的归宿之地。诗人通过描绘冶城的景象,表达了对谢安的敬仰和赞美。冶城高耸的地势和寂静的环境,与前文中的乱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谢安的伟大和卓越。诗人还提到了王羲之,他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谢安的好友。王羲之在冶城劝谢安担当国家危难的重任,这一幕更加突出了谢安的英雄气概和责任感。最后,诗人以“归入武陵源”作为结尾,表达了谢安回归故乡的意象,也暗示了谢安功成名就、功成身退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谢安英雄事迹的赞美,展现了乱世中英雄的崛起和拯救苍生的伟大壮举,同时也表达了对谢安的敬仰和景仰之情。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猜您喜欢

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代 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王氏能远楼

元代 范梈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句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代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衰草 一作: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