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杨瑗因为家中年老的父母需要照顾,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前往担任南海县尉。因为临海,这里有层层叠叠的海市蜃楼,城乡居民中有很多鲛人混杂其中。大海常常昏暗,三座山峰经常下雨,而山上的春花鲜艳,五座岭山如同春天一般美丽。这个地方产出很多宝玉,千万不要嫌弃那里的生活清贫。
注释:杨瑗:作者未详。底本的注解中写道:“有一种说法是张子。”尉南海:指杨瑗前往南海县担任县尉的职务。尉在这里是动词,意为担任县尉的职务。南海,《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岭南道广州有南海县,位于今天的广东广州市北部。
不择:不加选择,不嫌。
高堂:指父母所居住的正房。
老亲:年老的父母。
重:重叠。
蜃气:即海市蜃楼。
邑里:城乡。
杂:混杂往来。
鲛人:传说中的海底人鱼。
三山:位于南海县境内,临江的三座山峰并列,高度约为三十余丈。位于今天的广州市南部。
五岭: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和越城岭的总称。位于今天广东和广西省的边境。
此乡:指南海。
多宝玉:指南海产出很多珍宝珠玉。根据韩愈的《送郑尚书序》,南海地区有很多珠宝、象牙、犀牛角和奇特的物品。
《送杨瑗尉南海》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送别诗的情境。根据所提供的内容,这首诗可能是诗人第一次出塞之后还居长安时(751)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大历元年(766)诗人入蜀前所作。诗人对将要前往荒远的南州任县尉的友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并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劝慰之意。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整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的情感和创作动机,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背景信息。 《送杨瑗尉南海》创作背景详情»
为沮丧,他在《潮州刺史谢上表》中写道:“潮州,天下之穷乡也,人民之贱者也。”可见南海地区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并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贫穷、荒凉之地。因此,诗中作者对杨瑗的劝告也是带有警示的,提醒他不要因为家中的贫困而选择去南海任职,因为那里的环境和条件并不适合北方人居住。
整首诗以杨瑗为主题,通过描写南海的风土人情和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杨瑗孝顺父母的赞美和关心,同时也暗示了南海的荒蛮和不宜居住的特点。诗人通过对南海的描写,既展示了南海的奇异风物,又表达了对朋友的矜悯之情。最后,诗人以南海多宝玉的形象,劝告杨瑗不要嫌弃南海的清贫,同时也希望他能保持节操清廉。
整首诗以杨瑗为主题,通过描写南海的风土人情和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杨瑗孝顺父母的赞美和关心,同时也暗示了南海的荒蛮和不宜居住的特点。诗人通过对南海的描写,既展示了南海的奇异风物,又表达了对朋友的矜悯之情。最后,诗人以南海多宝玉的形象,劝告杨瑗不要嫌弃南海的清贫,同时也希望他能保持节操清廉。
《送杨瑗尉南海》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