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但仍然没有到达尽头,回头望东方,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
我每天都面对着狂风和暴雪,眼前是一片连绵不断的沙漠和山丘,一直延伸到天际。
我从事公职已经两年了,曾两次经过阳关。
我想念你,但却不能见到你,分别之后,我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注释:
⑴殊:很,极。
⑵阳关:古代的一个关口,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的古董滩附近。
⑶斑:斑白。
《寄宇文判官》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公元750年(天宝九年)创作的。当时,诗人在高仙芝幕府供职,但却没有得到重用,因此他的心情非常低落。这首诗中大部分都表达了思乡之情,而这首诗则是其中最为沉郁和伤感的一首。
首联的两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离家西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返回的时间也变得渺茫。诗人只能在极度思乡的时候偶尔回首一眼,但行程仍然继续向西,这种无奈和沉痛让人感同身受。
颔联描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重复单调的景物,使诗人在无聊的旅途中更加怀念家乡。颈联则强调了时间的延缓和路途的遥远,表明诗人对于在外地的生活已经感到十分厌倦,这更加凸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苦和切切的心情。
尾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不到一年就头发和胡须都已经斑白,这表明他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思念之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远离家乡的旅途中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内心的压抑和伤感。诗中运用了对比、描写自然环境和时间的延缓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寄宇文判官》简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