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虢(guó)州:唐朝所属的河南道,故城位于今河南灵宝南部。李判官:岑参的友人,名字不详。晋绛:指晋州、绛州。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山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汉时秋:指汉朝的鼎盛时期。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至上元二年期间,岑参担任虢州长史。然而,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尚未结束,战乱导致国土破碎,人民遭受苦难。诗人岑参亲眼目睹了曾经繁荣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现实。因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解读和分析。这首诗是一首送行之作,描述了送别朋友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虢州城的景色,如城堞、远山和驿路,以及江边的送客亭和雨景中的行人,将景物与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在摄取、提炼和表现三个方面的力量。
然而,这首诗不仅仅是一般的送别之作,诗人在其中表达了比单纯送别友人更深广的思想感情。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两句话。这里隐藏着一个典故,讲述了汉武帝在汾水上游览时的情景。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而唐朝在贞观到开元时期也是国力充盈。然而,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唐朝陷入了衰落,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叹息。诗人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表达了对唐帝国衰落的深沉关切之情。这两句话给这首送行诗增添了许多艺术光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现了作者在摄取、提炼和表现三个方面的力量。同时,诗人通过隐含的典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使这首送行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