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胡曲》原文赏析

  • miè
  • [
    táng
    dài
    ]
    cén
    cān
  • xīn
    miè
    shì
  • xiāo
    tiáo
    chén
    jìng
    tiān
    shān

原文: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相关标签:边塞生活豪迈

译文及注释

译文:封将军最近成功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都在大口喘着粗气。敌人已经被彻底消灭,边塞变得荒凉而空旷,险峻的天山依然高耸而孤单。

注释:都护:此处指封常清,他是一个军事将领的称号。
虏尘净:也有人写作“虏塞净”,意思是没有战争的痕迹。
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延伸至中亚和西亚,总长度为2500公里。 《灭胡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创作的,主要描写了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诗中的前两句“气亦粗”,生动地描绘了战士们征战的艰辛和劳累,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因为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的情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准确地捕捉到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细节,将战士们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当时的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无法抑制内心的创作冲动,因此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接下来的两句“净”字表达了边塞的安宁,同时也蕴含着胜利的喜悦和对艰苦征战的回味。而“孤”字则描绘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和寂寞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通过对比“虏尘净”和“天山孤”,诗人生动地展现了过去胡人驰骋天山、嚣张跋扈的景象已经过去,如今天山依旧,而胡人已经远去的变化过程。

整首诗读来,仿佛能听到战阵上战鼓的声音,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诗人在极短的篇幅中,巧妙地运用叙事和写景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豪情壮志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灭胡曲》鉴赏详情»

五代诗人岑参的照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

猜您喜欢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唐代 岑参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
西郊候中军,平沙悬落晖。
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
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
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
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
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
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
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

唐代 岑参

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代 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登总持阁

唐代 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邯郸客舍歌

唐代 岑参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
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