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封将军最近成功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都在大口喘着粗气。敌人已经被彻底消灭,边塞变得荒凉而空旷,险峻的天山依然高耸而孤单。
注释:都护:此处指封常清,他是一个军事将领的称号。
虏尘净:也有人写作“虏塞净”,意思是没有战争的痕迹。
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延伸至中亚和西亚,总长度为2500公里。
《灭胡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创作的,主要描写了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诗中的前两句“气亦粗”,生动地描绘了战士们征战的艰辛和劳累,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因为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的情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准确地捕捉到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细节,将战士们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当时的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无法抑制内心的创作冲动,因此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接下来的两句“净”字表达了边塞的安宁,同时也蕴含着胜利的喜悦和对艰苦征战的回味。而“孤”字则描绘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和寂寞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通过对比“虏尘净”和“天山孤”,诗人生动地展现了过去胡人驰骋天山、嚣张跋扈的景象已经过去,如今天山依旧,而胡人已经远去的变化过程。
整首诗读来,仿佛能听到战阵上战鼓的声音,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诗人在极短的篇幅中,巧妙地运用叙事和写景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豪情壮志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灭胡曲》鉴赏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