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款的骑射服装。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次出征的情景,时间设定在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岑参在封常清幕中任职,他创作了三首诗,分别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这三首诗都是为了表达对封常清出征的祝福和赞美。
在这次出征中,封常清是主要的将领,他率领军队西征北庭,取得了重大胜利。当封常清凯旋归来时,岑参以《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作为称贺之词,向他表示祝贺和敬意。
这首诗描绘了封常清凯旋的场景,北庭西郊是他归来的地方。岑参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封常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他称颂封常清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带领军队取得的辉煌胜利。岑参还表达了对封常清回归的喜悦之情,将他的凯旋归来比作受降回军,象征着对敌人的征服和胜利的归属。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岑参对封常清的崇敬和对他出征胜利的庆贺之情。通过诗歌的形式,岑参表达了对封常清的赞美和对他所取得成就的认可。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的背景信息。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简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诗的开篇描绘了一派从容、熙和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接着,诗中陈述了封常清降服胡人的壮举,并将其功绩与古人相提并论。随后,诗人用凯旋的鲜明仪仗进一步衬托了封常清的风采,突出了他的功勋。紧接着,诗人又通过朝廷的殊宠来赞扬封常清的非凡功业,将其视为国家的栋梁。最后,诗人自述勤于练武,表达了跟随封将军立功封侯的愿望。整首诗的韵律连贯,结构整齐有致,从多个角度塑造了封常清这一能征善战的边塞统帅的丰满形象。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简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