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
信中怪我还山太迟,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如今独向潭上饮酒,再无兄弟林下相约。
东溪之上想你之时,只能对着鸽鹤闯卧。
注释:高冠潭:在终南山高冠谷内,为岑参隐居之处。舍弟,本家弟。舍,对自己卑幼亲届的谦称。
只今:如今。
遥传:从远处传来。杜陵叟(sǒu):这里指与军参一同隐居的人。杜陵,在长安东南,秦时置杜县,汉宣布陵墓在此地,故称。
怪:责怪,埋怨。
期:约会。
东溪: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隐居之处。汝:这里指诗人的弟弟。
鸬鹚(lú cí):鱼鹰,渔人用以捕鱼的鸟。
补充译文:昨天山中给我捎来了信,现在已经到了耕种的季节。
信中责怪我回山太晚,山中表达了深深的友情。
如今我独自在潭上喝酒,再也没有兄弟在林下相约。
当我想起你时,只能对着鸽鹤发呆。
补充注释:高冠潭是岑参隐居的地方,位于终南山的高冠谷内。舍弟指的是自己的弟弟,舍是对自己卑幼亲届的谦称。
只今指的是现在。
遥传是指从远处传来。杜陵叟是与军参一同隐居的人,这里指的是在杜陵隐居的人。杜陵是指长安东南的地方,秦时置杜县,汉宣布陵墓在此地,所以称之为杜陵。
怪在这里是指责怪、埋怨。
期指的是约会。
东溪指的是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人隐居的地方。汝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的弟弟。
鸬鹚是指鱼鹰,渔人用来捕鱼的鸟。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岑参在天宝三年(744年)应试及第后,被授予官职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情况。岑参曾在此之前隐居于终南山的高冠潭,时常往返于长安和山间。这种隐居以求官的士人常见的生活方式。《初授官题高冠草堂》是岑参在离开长安回到终南山隐居之地时,为告别自己的弟弟而创作的诗歌。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还”字为中心,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描述了还山的原因,后四句描绘了还山后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提到了山中带来的信件,告诉诗人现在正是耕种的季节。通过使用“昨日”,诗人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时间,而是委婉地表达了山中有信件的意思,并引出了下文的“还山”。隐居山中的人们常常通过读书和种植来过日子,因此信中提到了“耕种时”,暗示了催促归还的意思。接下来的两句直接点出了催还的意思。通过使用“怪我还山迟”,诗人表达了山中故友盼望他归还的强烈愿望,也表现出诗人与故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上四句描述了诗人应该尽快归还的情况。
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还山后的情景,是诗人的设想。通过描述“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诗人展示了还山后的孤独,同时也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虽然这两句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可能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已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因此不忍与兄弟分别,也许这也是他还山迟的原因。诗的最后两句继续设想了诗人思念弟弟的情景。通过使用“忆汝处”,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时,他既不能与弟弟一起在潭边饮酒,也不能与弟弟一起在林下游玩,只能“闲卧对鸬鹚”,无法排遣的思念和难以割舍的留恋在这一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也表达了诗人不忍分别的情感。也有人认为这四句是在转述杜陵叟的话,描述了杜陵叟独自在山间时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首诗主要是在写杜陵叟,与别弟的意义不符。
这首诗以平淡自然的方式表达了山中闲居的情趣,非常适合表达这种情感。尽管平淡自然,但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情感。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不得不归还的情况,后半部分描述了不忍离开的情感,将故友之情和兄弟之情都表现得非常含蓄和真切。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