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注释:
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前后阕各七句,四平韵。
年时: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
酒红滋:酒后脸上泛起红晕。
露华:秋夜露珠。凉飔(sī):凉风。
偎(wēi):挨贴。
参(cēn)差(cī):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
萦(yíng)丝: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
嗟(jiē)咨:慨叹,叹息。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宋代文人秦观在1090年被召至京师开始了他长达四年的京都仕宦生活。在京都期间,秦观常常与青楼女子交往,并与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遭到了权贵者的诋毁,被指责为“不检”、“薄于行”,意指他经常与妓女们来往。而这首《一丛花》词则是秦观赠送给汴京一位名叫师师的歌妓的礼物。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创作背景详情»
情感。词之下阕则表达了词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重逢的期盼和失望。整首词通过对师师和词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和相思之苦,同时也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分隔两地的遥思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一首充满浓郁的相思之作。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赏析详情»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他是汉族,出生于北宋高邮(今江苏)人。秦观曾担任太学博士和国史馆编修的官职。
秦观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所写的诗词风格高古沉重,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深深地触动人心。秦观生前的足迹留下了许多遗迹。例如,浙江杭州有秦少游祠,丽水有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和莺花亭;青田有秦学士祠;湖南郴州有三绝碑;广西横县有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和淮海书院等。秦观的墓地位于无锡惠山之北的粲山上,墓碑上刻有“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此外,还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等与秦观相关的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