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栖息在梧桐树上,就不吃竹子所结的子,不喝甘甜的泉水。在这时,鹞鹰抓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发出怒斥的声音。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宰相地位来威吓我吗?”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相梁:在梁国担任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担任宰相的意思。
或:有人。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王力《古代汉语》中解释为鹞鹰,鸱鸺(鴞)为猫头鹰。
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或“那鹓鶵”。
三:虚指,表示多次。
发于南海:于,从。
飞于北海:于,到。
子:你,指代惠子。
《惠子相梁》译文及注释详情»
庄子是一个具有独特人物特点的人。他鄙视功名,对于社会地位和名声并不看重。相反,他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保护。他清高自守,不愿与世俗纷争,而是选择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他淡泊名利,对于金钱和权力并不追求,更注重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与庄子相反的是惠子,他是一个功利心极强的人。他醉心于功名,追求社会地位和名声。他的心中充满了利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会不择友谊。他无端猜忌,对于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常常心存怀疑,缺乏信任和宽容。他的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对于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关心。
庄子和惠子的人物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庄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超脱,而惠子则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社会地位,心胸狭窄,缺乏宽容和同情心。这两个人物特点的对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给人们提供了思考和选择的方向。
《惠子相梁》人物特点详情»
中心思想:《惠子相梁》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讽刺,表达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强调了不妄加猜忌的重要性。
庄子通过寓言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他指责惠子为了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但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表达。这种方式使故事更具讽刺性,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故事中的比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形象地描绘了惠子因怕丢掉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庄子通过这些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追求高洁的态度。
整个故事展示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品质。相比于《逍遥游》中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的态度更加值得肯定。他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向读者传达了追求高尚品质和不妄加猜忌的重要性。
总之,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讽刺,表达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强调了不妄加猜忌的重要性。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惠子相梁》中心思想详情»
这篇短文是庄子的一篇寓言作品,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无意追求的立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将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庄子以清高的态度指责惠子为了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但并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来传达这一意思,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庄子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形象生动。特别是描绘了鸱吓鹓鶵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惠子因为害怕失去相国的官职而表现出的偏狭猜忌。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整篇文章通过寓言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庄子以自己的清高为例,无意追求功名利禄,批评了那些追逐功名富贵的人。相比于庄子在《逍遥游》中表现出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这篇文章展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值得肯定。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无意追求的立场。文章言简意丰,讽刺性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惠子相梁》赏析详情»
惠子欲为梁国宰相 《惠子相梁》文言现象详情»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