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忧愁的情绪像落叶一样散落满地,然而这种忧愁却无人能够理解。露水打湿了竹叶的倒影,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的台阶上,只有曾经一起照耀我们的斑竹月色能够安慰我的心情。
我宁愿让自己冷漠无情,不因多情而心力交瘁。阵阵歌声催得我心肠寸断,对着墙壁读着你的信笺,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呵着热气暖手,为你写下心中的曲折。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唐代教坊曲。最初是用来咏唱项羽宠姬虞美人的,后来以此为名。又有“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称呼。这是一种双调词,共有五十六个字,上下两部分各四句。
秋夕: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信步:随意漫步。
愁痕:指青苔的痕迹。
琅玕(Iàng gàn):像珠子一样美丽的石头。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青翠。
闲阶:空荡寂寞的台阶。
潇湘:指湘江,因其水清深而得名。
“红笺”二句:意思是说信笺仍然存在,而信中模糊的字迹让人想起当初在夜灯下呵着手写字的情景。向壁,出自李白的《草书歌》:“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原本指的是面壁在墙上写大字,这里是指不停地在纸上写字。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七夕佳节的夜晚,词人在庭院中漫步时,被月色下的青苔和被秋露打湿的苍竹所吸引。这些景象让词人感到伤感,想起了他的妻子,内心充满了凄凉之情,于是他拿起笔写下了这首词。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纳兰的一首词进行分析和解读。这首词展现了纳兰的忧郁风范,上片描写了夜晚的景色和词人内心的忧伤。词中的白描描绘了愁痕满地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无依。词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心境,称台阶空荡寂寞。下一句中,纳兰隐晦地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用“潇湘”一词来象征生死相隔。下片描写了词人的失眠和内心的痛苦,表达了他对过去的不珍惜和对现在的放不下。最后一句“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表达了词人对过去情景的回忆和对爱情的思念。整首词采用了前写景后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眼前的景色来追忆过去的情景,使词中的细节更加生动,意境更加深远。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