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寒冷的东风吹起。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注释:
小重山令:即《小重山》,又名《小冲山》、《柳色新》。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湘:湘江,流经湖南。
皋:岸。
茜(qiàn)裙:绛红色的裙子。指女子。
依依:依稀隐约的样子。
九疑: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
断魂啼:据任昉《述异记》,帝舜南巡,死于九疑并葬于此,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奔丧,痛哭于湘水之滨,传说他们的眼泪染竹而成斑。后二人投湘水而死。
沁:渗透.
绿筠(yún):绿竹。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淳熙十三年(1086年),当时作者正在长沙居住。长沙在南宋时期被称为潭州,这个地方以盛产红梅而闻名。这首词的名字是《咏梅》,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思念和痛苦的抒发。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的意境是“梅竹交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词人通过描写人物、地点和时间来开篇,将情感的焦点放在离别后的哀愁上。词中的梅花不仅仅是描绘梅花的美丽,更是通过梅花的形象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词人运用了“绕”字来表达离愁的无奈和徘徊,以及“月坠”来烘托环境的凄清。接下来的两句则直接点题,将焦点转移到了梅花身上。词人通过使用“浸”字来强调梅花影子浸透在水中的强烈感情,再以“愁”字来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达到了意境深远、含蕴空灵的效果。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赏析详情»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