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原文赏析

  • qīng
    píng
    ·
    liù
    pán
    shān
  • [
    jìn
    xiàn
    dài
    ]
    máo
    dōng
  • tiān
    gāo
    yún
    dàn
    wàng
    duàn
    nán
    feī
    yàn
    dào
    cháng
    chéng
    feī
    hǎo
    hàn
    zhǐ
    xíng
    chéng
    èr
    wàn
  • liù
    pán
    shān
    shàng
    gāo
    fēng
    hóng
    màn
    juàn
    西
    fēng
    jīn
    cháng
    yīng
    zài
    shǒu
    shí
    zhù
    cāng
    lóng

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相关标签:写景咏怀清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蓝天广阔,白云明朗,南飞的大雁已经飞到了天边。不到达目的地决不是英雄,经过计算已经征战了两万里的路程。在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飘扬。今天我手握着长绳武装,哪一天才能将那蒋家的狂龙捆缚起来?

注释:清平乐是一种词牌名,最初是唐代教坊曲名,取用了汉乐府的“清乐”和“平乐”两个乐调而得名。这首词是双调,共有四十六个字。上阕的押韵是仄声,下阕的押韵是平声。也有全都是押仄声韵的版本。

六盘山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和甘肃省东部的陇山山脉的主峰,呈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需要多次盘旋才能到达山顶。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

望断指一直望着,直到看不见。

长城在这里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屈指是弯曲手指头计算。

红旗在1957年《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被称为“旄头”。1961年9月,宁夏干部在书写这首词时将其改为“红旗”,并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

漫卷指任意吹卷。

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指在共产党领导下。

缚住指擒住。

苍龙在《后汉书·张纯传》的注释中解释为“太岁”。古代方士认为太岁所在的方位是凶险的,因此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苍龙在这里指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清平乐·六盘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1935年8月至10月期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作者的影响。背景中提到了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红军攻克了天险腊子口,并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敌骑兵团。在这些胜利之后,红军士气高涨,他们一鼓作气,成功翻越了六盘山。这篇创作背景还提到了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这些事件和背景为作者创作了这首咏怀之作提供了灵感和背景。 《清平乐·六盘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龙”,是整首词的高潮所在。这句词以“今日”开头,表达了红军战士们的豪情壮志。他们手握长缨,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命运的控制权,已经站在了胜利的边缘。而“何时缚住苍龙”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苍龙象征着敌人的势力,红军战士们希望能够彻底打败敌人,实现革命的胜利。这句词以问句结尾,给人以思考和憧憬的空间,让人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斗志。



整首词以景写情,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词中融入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革命信仰的坚守,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词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让人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



这首词以其雄浑激昂的语言和深情厚意的情感,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的英勇形象和坚定信念。它是一首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词作,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通过赏析这首词,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和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清平乐·夜发香港

清代 朱孝臧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
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
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清平乐·花枝敧晚

宋代 王安中

花枝敧晚。
过雨红珠转。
欲共东君论缱绻。
繁艳休将风卷。
归来凝思闲窗。
寒花莫□微觞。
解慢不成幽梦,燕泥惊落雕梁。

清平乐

宋代 李之仪

仙家庭院。红日看看晚。一朵梅花挨枕畔。玉指几回拈看。
拥衾不比寻常。天涯无限思量。看了又还重嗅,分明不为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