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原文赏析

  • chóu
  • [
    táng
    dài
    ]
    liǔ
    zōng
    yuán
  • chén
    jiàn
    tiān
    hòu
    shí
    yǒu
    tóng
    zhōu
    xià
    rén
    yuán
    qìng
    zhě
    shuǎng
    weí
    xiàn
    zhào
    shī
    yùn
    suǒ
    shā
    néng
    shǒu
    rèn
    chóu
    shù
    shēn
    guī
    zuì
  • dāng
    shí
    jiàn
    chén
    chén
    áng
    jiàn
    zhū
    zhī
    ér
    jīng
    qiě
    qǐng
    biān
    zhī
    lìng
    yǒng
    weí
    guó
    diǎn
  • chén
    qiè
    guò
    zhī
  • chén
    wén
    zhī
    běn
    fáng
    luàn
  • ruò
    yuē
    weí
    zeí
    nüè
    fán
    weí
    zhě
    shā
    shè
  • xíng
    zhī
    běn
    fáng
    luàn
  • ruò
    yuē
    weí
    zeí
    nüè
    fán
    weí
    zhě
    shā
    shè
  • běn
    yòng
    jīng
    zhū
    ér
    bìng
    yān
  • zhū
    jīng
    weì
    làn
    xíng
    shèn
  • jīng
    zhū
    weì
    jiàn
    huài
    shèn
  • guǒ
    shì
    shì
    tiān
    xià
    zhuàn
    hòu
    dài
    zhě
    zhī
    suǒ
    xiàng
    weí
    hài
    zhě
    zhī
    suǒ
    shì
    weí
    diǎn
    gài
    shèng
    rén
    zhī
    zhì
    qióng
    dìng
    shǎng
    běn
    qíng
    zhèng
    bāo
    biǎn
    ér
  • xiàng
    shǐ
    使
    yàn
    chéng
    weǐ
    kǎo
    zhèng
    zhí
    yuán
    shǐ
    ér
    qiú
    duān
    xíng
    zhī
    yòng
    pàn
    rán
  • zhě
    ruò
    yuán
    qìng
    zhī
    xiàn
    gōng
    zuì
    shī
    yùn
    zhī
    zhū
    yuàn
    fèn
    nüè
    feī
    zhōu
    zhī
    zuì
    xíng
    guān
    zhī
    wèn
    shàng
    xià
    méng
    mào
    háo
    wén
    ér
    yuán
    qìng
    néng
    dài
    tiān
    weí
    chǐ
    zhěn
    weí
    chù
    xīn
    chōng
    chóu
    rén
    zhī
    xiōng
    jiè
    rán
    hàn
    shì
    shǒu
    ér
    xíng
  • zhí
    shì
    zhě
    yǒu
    cán
    jiāng
    xiè
    zhī
    xiá
    ér
    yòu
    zhū
    yān
    huò
    yuán
    qìng
    zhī
    miǎn
    zuì
    shī
    yùn
    zhī
    zhū
    qiān
    shì
    feī
    shì
  • chóu
    chóu
    tiān
    zhī
    ér
    qiāng
    fèng
    zhī
    shì
    beì
    ào
    ér
    líng
    shàng
  • zhí
    ér
    zhū
    zhī
    suǒ
    zhèng
    bāng
    diǎn
    ér
    yòu
    jīng
    yān
    qiě
    yuē
    rén
    yǒu
    yǒu
    qīn
    qīn
    qīn
    xiāng
    chóu
    luàn
    shuí
    jiù
    shì
    huò
    shèn
  • zhī
    suǒ
    weì
    chóu
    zhě
    gài
    yuān
    chén
    tòng
    ér
    háo
    gào
    feī
    weì
    zuì
    chù
    xiàn
  • ér
    yuē
    shā
    zhī
    nǎi
    shā
    zhī
  • zhí
    bào
    guǎ
    xié
    ruò
    ér
  • feī
    jīng
    beì
    shèng
    shèn
    zaī
    zhōu
    diào
    rén
    zhǎng
    wàn
    rén
    zhī
    chóu
  • fán
    shā
    rén
    ér
    zhě
    lìng
    chóu
    chóu
    zhī
  • yǒu
    fǎn
    shā
    zhě
    bāng
    guó
    jiāo
    chóu
    zhī
  • yòu
    ān
    qīn
    qīn
    xiāng
    chóu
    chūn
    qiū
    gōng
    yáng
    zhuàn
    yuē
    shòu
    zhū
    chóu
  • shòu
    zhū
    chóu
    tuī
    rèn
    zhī
    dào
    chóu
    chú
    hài
  • jīn
    ruò
    duàn
    liǎng
    xià
    xiāng
    shā
  • qiě
    wàng
    chóu
    xiào
  • yuán
    qìng
    néng
    yuè
    xiào
    shì
    ér
    wén
    dào
    zhě
  • wén
    dào
    zhī
    rén
    wáng
    weí
    chóu
    zhě
    zaī
    zhě
    fǎn
    weí
    xíng
    huài
    weí
    diǎn
    míng
  • qǐng
    xià
    chén
    lìng
  • yǒu
    duàn
    zhě
    qián
    cóng
    shì
  • jǐn

原文: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
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
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
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
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谨议。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议论

译文及注释

不予表彰徐元庆的行为呢?如果按照陈子昂的建议,将徐元庆处以死罪并表彰他的行为,那就是滥用刑法,破坏了礼制。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明确赏罚的原则,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而不是将刑法和礼制混为一谈。如果能够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就能明确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个人私怨,州官和执法官员对此事视而不见,这是对无辜之人的残暴处罚。而徐元庆将报杀父之仇视为奇耻大辱,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这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执法官员应该感到惭愧,向他谢罪才是应有之义,而不是不予表彰他的行为。 《驳复仇议》译文及注释详情»

思想内涵

,不顾律法”。而徐元庆之所以手杀赵师韫,是因为他“守礼而行义”,他认为赵师韫的行为违背了礼法,是对徐爽的不义之举。因此,徐元庆的行为并不是与王法为敌,而是在维护正义和公平。柳宗元通过这个案例,进一步强调了“礼”与“法”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以及守法与行义的重要性。



三、调即和谐,是处理社会矛盾的最佳方式。


柳宗元在《驳复仇议》中提出了“调”的概念,他认为“调”是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他说:“调者,和也。和者,中也。中者,平也。”柳宗元认为,社会矛盾的解决不应该简单地采取“诛”的方式,而是要通过“调”来实现和谐与平衡。他以徐元庆案为例,指出徐元庆的行为虽然是为了报仇,但他并没有违背礼法,反而是在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平衡。柳宗元通过这个案例,呼吁人们在处理社会矛盾时要注重调和与平衡,而不是简单地以报复和仇恨为导向。



四、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是人性的体现。


柳宗元在《驳复仇议》中表达了对徐元庆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他指出徐元庆是一个“守礼而行义”的人,他的行为是出于对父亲的冤案的无奈和愤怒。柳宗元通过这个案例,呼吁人们要关注和关怀弱者,要对他们的遭遇给予同情和支持。他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仅仅以强者的利益为导向,而是要关注和保护弱者的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总之,《驳复仇议》是一篇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它通过对陈子昂的批驳和对徐元庆案的分析,阐述了“旌”与“诛”不能并用的道理,强调了守法与行义的重要性,提出了“调”即和谐的理念,以及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这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对于我们处理社会问题和矛盾,维护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驳复仇议》思想内涵详情»

赏析

论文的范畴,通过对陈子昂《复仇议状》的驳斥,柳宗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主要围绕徐元庆为父报仇的案例展开,陈子昂认为徐元庆应该被处死,而柳宗元则认为徐元庆的行为既符合礼义,又符合法律,应该予以肯定。文章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徐元庆为父报仇的案件背景,徐元庆的父亲被赵师韫杀害,徐元庆趁机杀死了赵师韫,并自首。陈子昂认为徐元庆应该被处死,而柳宗元则认为徐元庆的行为是孝义刚烈的表现,应该予以表彰。柳宗元通过引经据典,说明陈子昂的观点自相矛盾,背离了礼义和法律的原则,造成了混乱。他强调徐元庆的行为既符合礼义,又符合法律,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文章还涉及到了封建社会的吏治腐败和冤狱难申的问题。柳宗元在文章中客观上支持人民群众反抗暴虐官吏的行为,并批判了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这一点在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整篇文章语言精炼而准确,分析透辟。反映了柳宗元散文的“峻洁廉悍”的风格。文章的主旨是要说明封建主义的礼义和法律的一致性,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驳斥陈子昂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封建社会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驳复仇议》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照片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

猜您喜欢

日喻

宋代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感皇恩·一个小园儿

宋代 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唐代 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