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秦王嬴政以强大的威势,征服了战乱的中原六国。他挥舞着天子之剑,使得漫天的浮云消散,各国的贵族纷纷迁徙到咸阳。这就是所谓的天命,他驾驭着群雄,实现了宏图大略。天下的兵器被铸造成了十二尊金人,函谷关向东方敞开,国内变得太平。会稽岭上的石碑记录下了他的丰功伟绩,他驰骋在琅琊台上眺望大海,但他不知道仙岛蓬莱在哪里。他动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伤害了人民。他渴望神仙能赐予他长生不老之药,但徒然心生悲哀。他派出大海船进入海洋,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像山一样大的鲸鱼,目的是清除所谓的妖怪。哦,那鲸鱼真是巨大啊,额头就像山丘一样高,呼吸时掀起的波浪声如雷鸣。一旦鱼刺张开,青天就看不见了,只有他们在海里,怎么能到达蓬莱呢?徐芾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乘坐楼船去寻找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面盛放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注释:崔嵬:高大的外貌。鬈鬣: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古风·秦王扫六合》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组诗的第三首。这首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诗中谴责了秦始皇的行为,并预示了他最终家破国亡的结局。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力和批判精神。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但同时也采取了残酷的手段,大规模焚书坑儒,严厉统治,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李白在诗中谴责了秦始皇的行为,他用诗句揭示了秦始皇的暴虐和专制。他指责秦始皇焚书坑儒,破坏了文化传统和知识积累,使得国家失去了宝贵的智慧和文化遗产。他还批评秦始皇的统治方式,认为他的统治是以暴力和压迫为基础的,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
最后,李白预示了秦始皇的结局。他通过诗句表达了对秦始皇家破国亡的预言,暗示了秦朝的灭亡和秦始皇的失败。这种预言性的描写,展示了李白对历史的洞察和对人物命运的把握。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李白对秦始皇的全面评价,既展示了秦始皇的功绩,又揭示了他的过失和失败。通过这首诗,李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见解。
《古风·秦王扫六合》创作背景详情»
第二种,是从历史背景和讽刺的角度:
这首诗以赞美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主题,通过描绘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来表达对他的赞美。诗的前段从篇首到“骋望琅邪台”一直在颂扬秦王的威风和统一天下的成就。
诗的前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作者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首先就张扬了秦王的声威。接着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加逼人。这里的“猛虎攫人之势”形象地描绘了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力量。接下来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景,用“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这段描写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已经表达了对秦王的赞扬。
接下来的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的措施,也是在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这两句描写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手段和宣传手法。
整个诗篇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壮举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达到极致,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加有力。
后段的十二句则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暴政和残暴行径。这部分描写通过对秦始皇的统治方式和政策的讽刺,暗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成就背后的黑暗面。整首诗通过对秦始皇的赞美和讽刺,展现了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和矛盾。
《古风·秦王扫六合》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