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request. 《鹧鸪天·博山寺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request. 《鹧鸪天·博山寺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进行解读。词的开头表达了辛弃疾对官场的厌弃和决意归隐的情感。虽然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时,但他却选择不再在意国家大事,而是流连于博山寺和周围的山水。这种态度使得山寺对他产生了厌倦和逢迎的情绪。然而,这并不代表辛弃疾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抛弃了北复中原的大志。接下来的两句“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引用了《庄子》,表面上看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然而,实际上,这四句词是辛弃疾对当权者的怨言和反讽,他并不真正能够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导致他长期被废置闲居,无法报效国家。这里的“材不材”强调的是他的才能。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在抗金战场和文坛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但他却长期被闲置不用,无法为国家尽力。整首词中,他表面上表达了超然闲逸的态度,实际上却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和积怨。
下片表明辛弃疾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去迁就别人,展现了宁愿躬耕田亩也不屈服于公卿而追求声名的精神。他表示经历了世事的洗礼,最终还是要回归田园,亲自耕种土地。自从南归以来,辛弃疾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来转去,一个“却”字流露出他对当政者的不满。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表达了辛弃疾寄托于松竹花鸟的意愿,他希望能守君子之志。这里也可能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惧。松竹是真正的朋友,山鸟山花是好兄弟,只有它们不会让辛弃疾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间没有真正的君子可交往,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之下自我开脱。
这篇赏析通过解读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揭示了词中所表达的对官场的厌弃和决意归隐的情感,以及对当权者的不满和积怨。同时,也展现了辛弃疾宁愿躬耕田亩,不屈服于公卿追求声名的精神,以及对松竹花鸟的寄托和对仕途人情的戒惧。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中各句的解读,揭示了辛弃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