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院子里满是青苔,一株株古树发出萧萧的声音,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远远地流淌。满山红叶掩映着一个小小的山斋,有谁曾经找到过它呢?只有高尚的人才能走过这座桥。
注释:鲁卿是一位隐居在山寺的隐者。
萧萧指的是风吹树林时树木摇动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冷清幽静的景象。
迢迢形容高远的样子。
探梅人指的是作者自己,梅在这里比喻高尚的人。
《天净沙·鲁卿庵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可久是一位文人,他对自然景色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观察力。有一天,他来到了好友鲁卿的茅舍,两人相聚已久,彼此交流着彼此的所见所闻。在交谈中,张可久向鲁卿描述了自己路过溪桥时的所见与所想,并决定将这些美丽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用笔记录下来。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村庄,村庄周围环绕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上长满了青苔,给人一种古朴而又神秘的感觉。每当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桥上时,光影交错,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张可久在路过这座溪桥时,被桥上的景色所吸引。他看到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嬉戏,仿佛在跳跃的音符中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章。溪水两旁的芦苇摇曳着,似乎在与微风共舞,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桥边的杨柳树垂下的枝条轻轻摇曳,像是在向路人招手。张可久被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他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切。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内心充满了宁静和喜悦。
在这个瞬间,张可久的思绪飞扬,他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决定将这些感受用笔记录下来,与他的好友鲁卿分享。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张可久来到鲁卿的茅舍后,对路过溪桥时的所见与所想的感受。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启发了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天净沙·鲁卿庵中》创作背景详情»
彩丰富起来;“红叶山斋小小”则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使整个景象更加生动。
接下来的两句写自己来探望隐者的情景。“石径上行人稀”,写出了山中的寂静和幽深。“石径”是通往山斋的小路,“行人稀”说明了山中的人烟稀少,更加突出了隐者的孤独和清静。“石径上行人稀”与前三句的“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形成了对比,前者是静谧的山中景色,后者是寂静的山中人烟。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写出了自己登上高楼,远眺天涯的情景。“独上高楼”表明自己的孤独和远离尘嚣的心境。“望断天涯”则是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希望能够超越天涯,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对隐者的赞美和向往。“鲁卿山斋真可爱”,表达了对隐者高尚品格的赞美。“真可爱”一词虽然平淡,但却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向来一片真诚意”,写出了自己对隐者的真诚向往和友情。“一片真诚意”表明了作者对隐者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整首小令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构建出了高远、清幽的境界。作者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营造出了静谧的禅境。同时,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小令简洁明快,字字珠玑,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天净沙·鲁卿庵中》赏析详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是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元朝重要的散曲家和剧作家。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为“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在元朝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于张可久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知不多。他的具体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都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大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张可久以散曲和剧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他的剧作则以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表现力强。
张可久与乔吉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双壁剧”。这些剧作在元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若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年时尚觉平安,今年陡恁衰残,更着十年试看。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休言咱是谁非,只宜似醉如痴,便得功名待怎的?无穷天地,那驼儿用你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