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宴会结束后,我带着美酒走出楼台,寻找美景,看着红梅花凋谢,又看着杏花初开。不要跟随刘晨和阮肇去天台山。天台山的仙洞非常狭窄,难以尽兴,还不如先唱一曲《喜春来》。
注释:玉友:酒名,这里泛指美酒。
花寨:指有美景的地方。
梅妆:即梅花妆。据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记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拂拭不去,皇后留之,遂有梅花妆。这里指梅花凋谢。
杏腮:杏花像美人的香腮一样红润。
刘阮到天台:刘指刘晨,阮指阮肇。相传永平年间,刘、阮二人一同去天台山采药,在路上遇到两个女子,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结果留了半年之久。后来他们想念家乡,回到家后才知道已经过了七世。这件事见于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和《艺文类聚》。天台山位于浙江天台县北部,风景优美。
《喜春来·携将玉友寻花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组名为《春宴》的小令,这些小令是在春天举办的宴会上所写的咏春曲。从题目可以推测,这些小令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根据内容来看,这组散曲应该是在金亡后作者退隐故乡时所作的。本篇创作背景主要描述了这组小令的主题和创作背景。 《喜春来·携将玉友寻花寨》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描述了一首曲子,该曲子描绘了宴会后赏花的情景。在春宴结束后,作者带着朋友们一起走出楼台,品味美酒,观赏花朵。他们先欣赏了褪去妆容的红梅,然后又观赏到刚刚开放的杏花。面对这美景,作者充满了诗意,同时也联系到自己的身世,发出了感慨。他表示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但又要超越刘、阮等人,决不隐逸避世,而是要承担起编撰金史的历史重任。这一句点题,说明了整首曲子的主旨。
在金朝灭亡后,元好问一直没有仕途,他在故乡建造了野史亭,专心致志地纂修金史,并最终完成了《壬辰杂编》和《中州集》,保存了金代的作品和史料。尽管在宴会赏春时,作者仍然牢记自己的责任,这种坚持实在令人钦佩。
这篇赏析通过描述曲子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使命的执着和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整篇赏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
《喜春来·携将玉友寻花寨》赏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