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译文:在积雪映照的屋子里,旅居在外的客人面对青灯孤枕难以入眠,归家的路途清楚明了地展现在眼前。
在家乡山里居住的儿女们应该也是急切地盼望着我,互相谈论着:十月上旬能到家吗?
注释:
客意:旅居中的心情。
灯青:油灯发出青荧的光,形容火焰很小。
枕孤:孤孤单单地睡在客店里。
了(liǎo)了(liǎo):很清楚的样子。
山间:诗人在山中的家。
应:想来会,表揣测的口气。
初旬:即上旬,一个月的前十天。
得到无:能到家吗?这是摹拟儿女盼望自己的话。
《客意》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250年的秋天,当时蒙古定宗海迷失已经过去了两年。诗人在这个季节来到了河北顺天(今河北保定)的张柔家中做客。然而,随着初冬的到来,诗人不得不离开张柔家,返回自己的家乡。在回乡的途中,诗人被周围的景色所感染,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对于离别的感慨和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的结合体,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变迁和自然美的思考和感悟。 《客意》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古诗是一首表达诗人思家之情的作品。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归家途中遇到雪,独自居住在旅店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整首诗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诗的第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诗人用“雪屋”、“灯青”、“枕孤”这几个词语,通过纸面上的描绘,传达出寒冷凄清的感觉,同时也渲染了诗人的心境。诗中的“雪屋”一词给人一种厚重感,让人想象到大雪纷飞、道路被封,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路途的阻隔越大,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回家的渴望就越加迫切,以至于在他的脑海中幻化出了一幅幅清晰生动、可见的场景。
诗中的“了了”二字,表达了诗人的目光似乎真的透过了黑夜和大雪,清晰地看见了回家的道路和家中儿女盼望父亲的脸庞。最后一句“十月初旬得到无”,通过儿女们天真的发问,展现了诗人急切地计算着回家的时间。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诗人思家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渴望,也能够想象到他在寒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店生活。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客意》赏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