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光已经过去了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感到疲倦,风吹花落,院子里残留着凋谢的红花。太阳偏向西方,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垂低,这种情景让人感到懒散和疲倦,精神和灵魂都疲惫不堪。
注释:懒(yōng):懒惰。
残红:指凋谢的花朵,落花。
幕:这里指窗帘。
鬓鬅(bìn péng):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愁绪的媒介。这里指暮春景色处处都能引起愁绪。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指“维系”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蝶恋花》是苏轼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创作的一首词。当时,苏轼已经31岁,而他的妻子在九个月前去世。因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难以抑制,苏轼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在这个时期,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的妻子去世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失去了至亲的苏轼,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感到孤独和无助。为了宣泄内心的情感,他决定通过写词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蝶恋花》这首词以蝶恋花的意象来描绘苏轼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蝶子是一种温柔而美丽的生物,而花朵则是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苏轼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逝去幸福时光的回忆。
这首词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它展现了苏轼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念。通过这首词,苏轼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了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妻子的深深爱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蝶恋花》成为了苏轼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更是一首展现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诗篇。通过这首词,苏轼让人们感受到了爱与生命的真谛,也让人们对逝去的时光和珍贵的人们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创作背景详情»
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的感情的怀疑和不信任。她认为自己的感情是难以被束缚的,就像杨花被东风吹散一样。这句话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她渴望得到解脱和自由,但又害怕失去爱情的束缚。整个下阕通过对主人公外貌和内心的描写,展现了她的孤独和痛苦,以及对爱情的矛盾和迷茫。
整首词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残败景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哀怨和伤感。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形写神、借景抒情等,使词语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词中的对比和矛盾也增加了词的艺术张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的纠结。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的形象,表达了她内心的哀怨和痛苦。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词语更加生动有力。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共鸣。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