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注释:
中夜:半夜。
值:碰上……的时候。
觉(jué):睡醒。
繁露:浓重的露水。
临:面对。
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逾(yú 余):更加。
时一喧(xuān 宣):不时叫一声。
倚(y? 乙):斜靠着。
楹(yíng 营):房屋的柱子。
旦:天明、天亮。
言:说。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才华和思想深受当时的人们赞赏。然而,由于他对朝廷的批评和不合时宜的言论,他被贬谪到了永州。
公元810年,柳宗元已经在永州度过了六个年头。这个时期对于他来说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他被远离了繁华的都市,被剥夺了与文人雅士交流的机会,被迫与荒凉的山水相伴。这种环境的改变对于一个习惯了文化氛围的人来说是极其不适应的。
在永州的这段时间里,柳宗元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他感到自己被束缚住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他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思念着那些曾经与他一起追求理想的志同道合的人们。
然而,尽管身处困境,柳宗元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自由的渴望。这首五言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通过这首诗,柳宗元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困境的反思。他用婉约的词句描绘了永州的山水和自然景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这首诗既是对自己内心的宣泄,也是对时代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柳宗元的贬谪经历和他在永州的创作背景,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创作背景详情»
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他身处异乡,被贬谪永州已经六年,虽然在这里购得了一地,建起了自己的住宅,但他仍然感到寒气袭人。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诗人在深秋的夜晚醒来,四野寂静,窗外明亮如白昼。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连细微的露水滴落声都能听到。于是他起床,来到西园。在西园中,他看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的月色照射着疏竹,仿佛能听到流水穿过竹根的声音。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腻,用“泠泠”来形容水声,与月色的“寒”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幽清的意境。在这样的夜晚,他细听远处传来的泉水声,似乎泉声愈远愈响,山上的鸟儿偶尔打破寂静,鸣叫一声。
诗人用“石泉远逾响”来形容泉水声,虽然难以理解,但这个“逾”字却更能表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的鸣叫反衬出夜晚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诗人通过听觉的描写,将“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突显出他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他的沉思苦闷形象让人深思。在这样清净的环境中,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在贬谪永州期间的心境和对环境的感悟。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鉴赏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