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云雾弥膜笼罩住高山峻岭,将军们躲进岩洞发号施令;国民党战机轰炸把村落移位平地,遭受杀戮的全是无辜百姓。
上海的租界依然歌舞升平,没有轰炸用不着胆战心惊;吃炮了牛排色翅红茶绿酒,打牌声里混过了又一新春。
注释:
二十二年:指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鲁迅日记》1933年1月26日:“又戏为邬其山生书一笺(云封胜境护将军)……已而毁之,别录以寄静农。邬其山,即内山完造;静农,即台静农。
云封:云雾弥漫、笼罩的意思。高岫(xiù):山峰、山峦。暗指江西庐山。护:保护。将军:指国民党蒋介石。1932年5月,蒋介石在庐山设立“剿共”总部,亲任总司令,召开反共会议,动员五十万军队,进行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霆击:雷霆轰击。寒村:贫穷的农村。下民:小民,老百姓。
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租借”给他们统治管辖的地区。这里指上海的各国租界。
《二十二年元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鲁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时代背景。在这个时期,日军占领了东北二省,国民政府代表与日本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使国家丧失了尊严和权益。国民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却表现出对权力的争夺、腐败和对民众的压制。同时,上海的十里洋场和租界内的人们过着奢华而虚幻的生活。面对这一切,鲁迅深感愤慨和失望,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二十二年元旦》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鲁迅的诗作《护将军》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指出诗中的对偶结构,将“护将军”和“灭下民”相对,暗示了国民党首脑蒋介石是“灭下民”的罪魁祸首。诗中的“高岫”原本是“胜境”,但改为“高岫”后,更突出了庐山的重要性。同时,“霆落”改为“霆击”,强调了对“灭下民”的有意的轰击。而“戮下民”改为“灭下民”,更凸显了国民党的罪恶用心。此外,诗中的“到底不如租界好”是对那些托庇于洋人势力的高等华人的讽刺,揭露了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仍然沉迷于享乐。最后,文章指出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准确有力,后两句则以讽刺代替了愤怒,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政府的本质。整篇赏析通过对诗中用词和意象的分析,展示了鲁迅在表达愤怒和揭露社会问题方面的功力。 《二十二年元旦》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