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坐船顺流而下,转眼就在这吴头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说那些令人忧愁的事情,看长亭边的大树已经长成今天的样子了。我已经厌倦了宦游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节了,风雨吹打落花,暂且住留几日,等天气好了再走。
注释:旅兴,在旅途中引起的兴趣。兴,读去声。
吴头楚尾: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吴头楚尾”。
长亭树,今如此:以“树”代“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宦游吾倦矣,宦场中的生活,我厌倦了。
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后来多以此指美人。这里指高贵的朋友。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霜天晓角·旅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辛弃疾在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辛弃疾已经三十九岁,他在前一年被任命为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而在这一年的春天,他又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赴大理少卿任职时所作。 《霜天晓角·旅兴》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一首词的情调和主题进行了分析。词人表达了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中抒发了对情欲的追求和官场往来的厌烦,但整体上似乎带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词人此时正当意气风发,在朝廷任职,应该更加激发奋身为国的决心,但词中却写得颓丧,这使人怀疑词人写这首词时的真实思想。
上片描写了旅途中的景物,舟行千里,看到长亭边的树木已经长大,不由得想起了“旧愁新恨”。词人已经三十九岁了,南归也已经十六七年了,多年来频繁调动职务,壮志一直未能实现,这让词人感到十分愁苦。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点出了主旨,明确表达了对自己饱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辞。词人遇到了一位美女,她邀请词人共饮,并留词人多住几日,要等到寒食节的风雨过了再走,这更加强烈了词人归隐的想法。
整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词中所体现的归隐之意与词人后期词作中的归隐心情不同,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牢骚之语,词人仍然对朝廷能够振作精神、北伐复国抱有相当大的希望。
《霜天晓角·旅兴》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