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帝都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远去东方回蓬莱群岛。晁卿如同明月沉入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
注释:
晁衡卿: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又作安陪仲麻吕),《旧唐书·东夷·日本国传》音译作仲满。公元717年(日本灵龟二年,唐开元五年),来中国求学。改姓名为朝衡。朝通“晁”。卿:尊称。
帝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蓬壶:指蓬莱、方壶,都是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此指晁衡在东海中航行。
明月:喻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月明珠,此喻晁衡。沉碧海:指溺死海中。
白云:据说有白云出自苍梧入大梁。苍梧:本指九嶷山,此指传说中东北海中的郁州山(郁洲山)。相传郁州山自苍梧飞来,故亦称苍梧(见《一统志》)。此句意谓:悲愁的云雾笼罩着大海和苍梧山。
《哭晁卿衡》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54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李白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遇见了魏颢。据郁贤皓的《李白选集》所述,李白在这个春夏之间听说了晁衡归国时遇到暴风失事的消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个时期正值唐朝的盛世,天宝年间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时期。李白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创作活动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他在广陵遇见了魏颢,这位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两人的相遇无疑是一个文学界的盛事。
然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不仅仅是两位诗人的相遇。诗中提到了晁衡归国时遇到的暴风失事的消息。晁衡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归国途中遭遇了暴风,不幸失事。这个消息无疑给李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悲伤,他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首诗以李白独特的笔触和豪放的情感展现了他对晁衡的深深怀念和对逝去的生命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和人类的渺小,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白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在广陵遇见魏颢,并听说了晁衡归国时遇到暴风失事的消息。这个背景为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李白创作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哭晁卿衡》创作背景详情»
《哭晁衡》这首诗中,通过描写诗人对好友晁衡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展现了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友情。诗人运用了赋的手法,直接点明了晁衡辞别京都长安的情景。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想象和揣度,描述了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情景。他用“征帆一片绕蓬壶”来描写晁衡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航行的情景。这句诗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而“绕蓬壶”三字则更加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与“绕”字相应,扣合了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也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接下来的两句“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他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而后一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对晁衡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展现了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友情。诗人运用了赋的手法,直接点明了晁衡辞别京都长安的情景,并通过想象和揣度,描述了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情景。最后,诗人通过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他的无限怀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哭晁卿衡》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