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xú mài)醉得连酒的清浊能辨,刘伶(liú líng)以地为坐席以青天作帐幕,夏侯湛(xià hóu zhàn)死后,潘安(pān ān)和谁合称连白璧。
没有什么办法不让新白发增添,不如归葬于家乡熟知的青山上,抱恨没有人借给我购田买房隐居的钱。
注释:
①浣溪沙(huàn xī shā):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②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三国时期魏国初建,官至尚书郎。中:醉昏。酒圣贤:言酒的清浊。
③刘伶:魏末晋初的文人,“竹林七贤”之一,字伯伦,沛国人。著《酒德颂》一篇。
④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晋书·夏侯湛传》:夏侯湛字孝若,谯国谯人也。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安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⑤买山钱:购买田房隐居的钱。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的三月。苏轼当时即将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他与挚友们一起频繁地游览黄州的名胜景点,并在酒店和食家中畅饮畅谈,尽情地享受着友谊和美食的乐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感受到了浓厚的怀旧情怀,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首词。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苏轼的《赤壁赋》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片,上片通过隐喻古代贤明之士来表达对同情者的仰慕之情。徐邈、刘伶、潘大临分别代表了徐得之、刘唐年和潘大临这三位贤明之士。苏轼通过将古代和现代的贤才同姓偶合,表达了自己向往贤明和追求旷达的处世观。
下片则直抒欲回朝不成,真做隐士又无奈的仕宦观。苏轼通过描述自己的政治处境和衰老生命,表达了他目前的无奈和寂寞孤独。他认为即使死后,也不如归葬于家乡的青山秀水边,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坦荡的生死观。最后,他写道自己欲回朝不得,欲隐居不能的无奈愁绪,表达了他只能退步、安居现状的随缘心态。
整篇赏析通过运用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再由三个现实人物而联想到苏轼自己的政治处境与适应心境,展现了苏轼借古喻今的绝妙构想。文章的文字含蓄精练,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情感,是苏轼感旧词作中的佳作。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