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那座古墓在秦代已经长满了野草,但是它的地下宫殿却是豪华壮丽的。墓顶上镶着大珍珠,象征着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墓底则用水银灌注成江湖河海。墓中有江海,人无法渡过;地下黑暗阴冷,永远没有春天,没有雁鸭飞回(暗示只有金银铸成的雁鸭漂浮)。野风吹得松树发出哗哗的声音,就像是被秦始皇封为大夫的泰山松树在哀悼。
注释:幽宫:幽冥界的宫殿,这里指秦始皇的陵墓,也指地下的孤独。紫台:与“紫微宫”义同,天帝的宫殿。转指天子的宫殿。
七曜(yào):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五大行星的一种总称。
河汉:天河。九泉:地下的世界。九,为极限的数字,表示“无限”之意;泉,指黄泉之国。
松韵: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大夫:官职名。秦始皇祭祀泰山时,途中遇到大雨,遂在松树下避雨。后来秦始皇封这棵大树为“五大夫”(《史记·秦始皇本纪》)。
《过始皇墓》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年仅十五岁的诗人在开元元年(713年)离家游历长安时的经历。在他的旅途中,他来到了长安郊外的骊山脚下,看到了秦始皇的古墓。这个景象让他深深地感叹起兴亡盛衰的变迁。这个经历将成为他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过始皇墓》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对王维的诗《秦中寿陵》进行了解读。文章首先指出了诗中揭露了王维对秦始皇穷奢极欲、榨取民脂民膏的一面的批判态度。诗中描写了秦始皇墓的宏大规模,但通过诗人的微词和态度转变,可以看出他对秦始皇大修陵墓已经有所不满。诗的中间部分通过想象描写了墓室中的情形,对历史进行了再现。在现实世界中,墓中的一切都是无声的,死亡的时间与众不同。然而,诗人通过视觉性的描写,将墓中的景观生动地展现出来。最后,诗中开始传来了声音,风吹松树的响声与大夫哀悼秦始皇之死的恸哭重合在一起,给作品增添了怪异的色彩。整首诗从客观描写到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层次分明。诗中委婉含蓄,通过隐蔽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的倾向性。全诗剪裁得当,精炼而有力。文章最后指出,这首诗是王维比较重视视觉印象的代表作品。 《过始皇墓》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