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注释:惯:司空见惯。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译文: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注释:慈母:泛指当时受迫害的革命者的母亲。城头:指南京。变幻:指国民党军阀间的勾心斗角,长期混战,使政局动荡不安。
译文: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注释:忍看:原作“眼看”,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忍看”。朋辈:即朋友,战友:指被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刀丛: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原作“刀边”,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刀丛”。
译文: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注释:无写处:含有无地可写,无处可发表之意,形容极度悲愤。缁衣:即黑色的衣服。
《惯于长夜过春时》译文及注释详情»
1931年2月,鲁迅在花园庄旅馆避难期间,接到了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这个消息让他深感震惊和悲痛,也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反思。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国共合作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问题。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社会观察家,对这些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
柔石是鲁迅的朋友,也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知识分子。他的遇害引起了鲁迅的关注和愤怒。鲁迅深知,柔石的死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柔石和其他为正义事业付出生命的人的敬意和哀悼。
在这首诗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用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人们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他通过描写柔石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暴力的愤怒,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而战。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柔石的悼念,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抨击和警示。鲁迅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传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深刻思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的觉醒和行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鲁迅在避难期间得知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这个背景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和有力,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呼唤和警示,激励人们为正义而奋斗,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惯于长夜过春时》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长夜”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事件,展示了旧中国的黑暗时期。首联以作者全家的艰难处境为切入点,通过使用“惯”字,既表达了作者长期战斗的经历,又揭露了国民党的凶残本质,展现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和愤恨之情。颔联以人民的苦难为主题,使用“变”字作为枢纽,概括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并揭示了苦难的根本原因。颈联以作者的怒火为中心,使用“怒”字推动情感的高涨,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哀思,激发了作者面对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战斗豪情。尾联以作者的愤慨之情为主题,使用“照”字寓意深刻,表达了尽管旧中国长夜漫漫,但春光总会照耀祖国的大地,给死难的烈士以慰藉。整首诗构思严密,意境深沉,语言凝炼,用词精当,真切感人。它通过描绘长夜中的各种情景,展示了旧中国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无限的思考。 《惯于长夜过春时》赏析详情»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
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下至家人,幸皆无恙。
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
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
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
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
湓鱼颇肥,江酒极美。
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